
偷书客
2023/03/08阅读:31主题:嫩青
可能性的艺术
封禁下架,可能不是思想自由,而是最佳宣传方式!!!
“政治,是从不可能中拯救可能的艺术
离这本书的出版时隔近一年,终于开始写了这本书的评述,没赶上热度,挺无奈的,但也多亏热度降低,我才能认真且不带有功利性目的地看完这本书——刘瑜老师地《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这本书走红的直接原因竟是...它被下架了!【是的,我买这本书的直接原因也是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被下架🤣】它这波下架操作,让原本不温不火打折促销的这本书,变得二级市场溢价一倍不止??? 【以前不到五十,现在二级市场90~120左右,还不包邮费】
虽然这本书价格目前有点离谱,但可能它背后的故事的确值得关注。
《可能性的艺术:毕竟政治学30讲》涉及公共领域的讨论,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这类话题往往不方便展开。正因如此,刘瑜用制度转型、国家建构、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来探讨 Politics,并以美国、伊拉克、韩国、泰国、瑞典、委内瑞拉等国为例作说明。与国内大多基于马列或儒家思想的讨论不同,《可能性的艺术》中没有提到这些思想,而且涉及中国的内容极少,仅略带一笔提到蒋介石领导的民国。这从侧面说明,政治学还可以有更广阔的视野,而这本书恰恰给我们展示了那个未知的世界。
作者的核心观点
作者的核心观点在我看来就三点
-
战争塑造国家共同体,受地缘、民族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它们决定了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最终命运。
-
政治的失败会导致社会下沉,成功却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因此政治对国家至关重要。
-
民主不是万能的,核心看国家能力,而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是体现国家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历史是否“终结”了呢?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勾勒了“全球视野”中的几个有趣的概念词,值得我们关注。其中,包括和平的爆发和自由霸权。或许你感到奇怪:我们通常谈论的是“战争的爆发”,为何却要提出“和平的爆发”?实际上,作者故意使用这个不同寻常的说法,以描述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在后冷战时代,人类经历了持久广泛的和平,这一点异常引人注目。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战争都是常态,而和平则是例外。但如今,冷战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常态,而战争才是罕见。 至于自由霸权这个概念,则指的是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霸权国家,尤其是欧美阵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所谓自由霸权,就代表西方国家原本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自由不断向外传播,欧美内部的市场自由成为全球的市场自由,它们内部的政治模式也开始助推全球的政治转型,它们的社会观念更是向全球各个角落渗透。
在和平的土壤下,加上“自由霸权”的护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看似势头良好。事实上,仅在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此充满了乐观情绪。当时,冷战刚刚结束,苏联垮台,西方国家达到其影响力的巅峰,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前景感到充满希望。政治学者福山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便是这种乐观情绪的代表。那么,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单来说,经过千辛万苦的探索,人类摸索出了各种政治制度,如今,他们无需再寻找,因为最终的选择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自由民主。当然,不同国家到达目标的速度和时间会有所不同,但就最终的目标而言,历史已经终结了。用最近流行的语言来说,答案已经昭然若揭,剩下的,只是如何落地。
这番话语以其独特的逻辑和条理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可以看到,和平和自由民主的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的和平趋势使人们期待未来会更加安宁,而自由霸权则代表着西方国家对全球命运的影响力。这些观点让我们深感希望和责任,唤醒人们对于全球治理的共同关注。
国家强弱,何以不同?
先通过一个事件理解国家,再探讨国家发展的另一个维度──政治能力。
在2011年4月,墨西哥的圣费南多小镇发生了一场残忍的事件:几辆公共汽车被黑帮劫持并杀害了193名乘客。这种恶性事件不仅存在于战乱国家,而且发生在一个名义上不存在战争的国家,即墨西哥。这种黑帮之间的厮杀与毒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政府却缺乏管控黑帮的能力,导致出现了自发组成的民兵组织。这些民兵组织使用自备武器对黑帮主动出击,但是他们也会卷入残忍的杀戮中。因此,许多地方形势混乱,出现了黑帮与黑帮之间的打斗、黑帮与民兵之间的冲突、警察与黑帮之间的激烈对抗等等,甚至各自承认其“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干涉,韬光养晦,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再次爆发冲突。
文章一开始描述当代墨西哥的现状,是为了通过墨西哥的例子来说明国家能力和国家概念的含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今天的墨西哥实际上代表了“国家”这个概念的反义词。这意味着,国家力量被分散,导致社会力量瓦解的状况,从而削弱了国家的能力。
国家是一个特定疆域内的组织,其最核心的元素是“暴力垄断”。这意味着只有代表国家权力的机构才能合法地使用暴力,而其他组织、机构、个体则没有这种权力。因此,国家与其他一切组织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在特定疆域内拥有“暴力垄断”的特权。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 这个定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当一个国家的暴力活动分散、四处开花时,我们说这个国家的“国家能力”低下。因此,国家的能力可以通过其掌握暴力垄断的程度来衡量。
总之,国家的本质特征是“暴力垄断”,这使其与其他组织、机构、个体产生了最根本的区别。国家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其掌握暴力垄断的程度来体现。
文化和经济对政治进化有何影响?
这本书分为全球视野、政治转型、国家建构、政治文化和政治经济五个主题。其中,全球视野为背景介绍,政治转型和国家建构对应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是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然而,政治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探讨政治文化和政治经济这两个主题,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比较政治学。正如作者所言,“政治在社会中”,我们需要了解政治的经济、社会、文化土壤,才能真正理解政治。通过深入学习这两个板块的知识,可以推进大家对比较政治学的认知。
探讨政治文化时,作者引用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认为,冷战结束后,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线的冲突走到尽头,文明将成为政治冲突的新分界线。 亨廷顿将世界文明分为七八个板块,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三个阵营:西方、东方和“骑墙派”。虽然这一理论在90年代被许多学者否定,但21世纪却起死回生。现实的曲折发展似乎印证了亨廷顿的理论,即“the West vs. the Rest”这个粗糙的框架,虽然经不起细节的推敲,却比25年前更有说服力了。
尽管“文明冲突论”在某些方面准确地把握了历史事实,但亨廷顿的预测并不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冲突的阵营问题上,他犯了误判。现实情况表明,“文化内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冲突的主要形式,而非不同文明圈之间的斗争。这场文化冲突更多地表现为各文明圈、各国内部的“现代派”与“传统派”的对抗。这并不意味着各大“历史文明圈”之间没有重大的政治文化差异,而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历史文明圈”不是文化冲突的主要组织者。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理解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转型的成效归根结底需要在经济上得到体现。然而,政治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不必然矛盾,而是取决于政策取向。举例来说,拉丁美洲的智利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表现差异,说明民主转型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此外,经济不平等是二十一世纪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它不仅激活了激进的右翼势力,也激活了激进的左翼力量。然而,不平等也有其温情的一面,比如很多富豪投身慈善。问题的本质不是如何实现绝对的平等,而是如何在诸善之间实现平衡。这也提醒我们,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政治的本质在于创造可能性,但政治也必须认识到其边界。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人类智慧的思考和行动,以实现最大化的可能性,并遵循伦理原则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因此,政治不仅是创造机会和变革的力量,也是一种有限的、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艺术。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