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er
2022/12/17阅读:38主题:绿意
向死而生
直面我们终有一死的事实。
乔布斯说过:“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些原本今天要做的事情我还想去做吗?”。这是乔布斯在05年斯坦福演讲上的一句话。以前听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有启发性,但是听了之后,觉得没有可操作性,难以落地到现实中,而且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始终比较浅显。更觉得这是一句鸡汤味儿甚浓的话。
我们每个人在谈论死亡的时候,总感觉这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很多时候与自己无关。就像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说的:“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并不会。”这句话初次听起来,感到非常好笑,但是越想这句话,就越觉得这句话的指向那背后不曾与人道的大部分人的思维悖论。
理解死亡
对于理解我们的死亡,是一件非常需要时间的事情,甚至还需要某种偶然的机遇。如果你不曾被命运之神“意外”的判定过“死刑”,如果你不曾面临过身边最亲近的人因而死亡而永远与你远去,你对于死亡的感知,可能都只是停留在“理性”认知层面上的。当谈论死亡的时候,和你在谈论今天的天气如何,今天的股票如何,今天中午吃的饭如何,可能并无二致。说完之后,我们可能还是会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其实是把自己排除在死亡之外的,就像萨洛扬说的那样“总以为自己不会死”。
当我真正的意识到,我自己的死亡是一件最本己的事情,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事情。认识到我自己只能“亲自去死”,而且我还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的时候。而这,我就产生一种生命的紧迫感,感觉到死亡是一件随时可能到来的事情。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随时悬琳在我们的头上。
当我们进入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也就是真正认识到死亡的时候,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海德格尔称之为“Angst”^1。
这里的“Angst”,我们以中文的“畏”代称。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怕”有一些不同。“怕”一般会有具体的对象,而这里的“畏”其实是没有具体的对象,而是一种对弥漫性情绪的描述。我试着描述一下这种感觉。感觉像是一种当你孤身一人掉入到太空深处处,在那里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死气沉沉,在那里没有任何的波动,一切都毫无波澜,你身体飘无定所,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让你抓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依靠。
海德格尔用一个“回家”的比喻来解释“畏”。
-
“沉沦”的常人状态,就好像我们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是一种安定自信的感觉。 -
“畏”的状态,是熟悉的周围世界崩溃了,家变成了一堆瓦砾,我们变成了孤零零的个体,一种茫然失所的感觉。
“畏”的情绪转瞬而逝,我们可能依然回归沉沦,也可能成为我们脱离沉沦生存,迈向本真生存的第一步,唤起我们的“良知”。
良知
良知,并非我们平常意义理解上的良好品德或者道德的意味。在这里主要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应该遵从自己最本己的诉求,反思自己之前的沉沦。
在良知的推动下,我们会转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按照死亡悬临在头上的意识去行动,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而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本真的生活”。
本真的生活
-
本真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一定很美好?一定是快乐的?容易的?首先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本身的生活,首先是充满不确定的、困难和痛苦的。“良知”呼唤出来的不是某个可以事先确定的行动,而是直面虚无的勇气,鼓励我们要超越“常人”的外在限制,直面我们生存的各种可能性。
-
这种勇气要求我们带着决断去选择,并采取行动,并且为我们的行动负责。当个体性需要做出“决断”的时候,这没有让人的选择变得更加容易,反而让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
当我们沉沦在“常人”之中时,可能性的数量可能被周围的人大大减少了、选择的难度被大大降低了。一旦面对“本真的生活”,这些可能性就被敞开了,这些限制也被大大降低了。“本真的生活”意味着 我们要面对选择的「开放性」和「紧迫性」。
-
人之为人就在于面对可能性,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而这就是海德格尔所强调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