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lecwq

V1

2023/05/17阅读:188主题:自定义主题1

在巴黎公社纪念日读《法兰西内战》

  • 前言
  • 街垒与革命
    • 巴黎公社的城市战何以可能?
    • 街垒有什么意义?
    • 街垒 与巴黎的城市面貌的变迁
  • 五月流血周
    • 巴黎公社运动概述
    • 五月流血周发生了什么?
  • 公社的观念
    • 公社的作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 公社的先锋意义
    • 公社的意识形态

前言

关键词:街垒;巴黎公社运动;巴黎城市变迁

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炸毁了旧的国家机器,标志着巴黎公社运动的开始。巴黎公社运动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探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

虽然巴黎公社的政权组织只存在了72天,但是它的精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延续至今。一百多年来,巴黎公社精神一直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巴黎公社革命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应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马克思所说:

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

本文由当下巴黎和欧洲的游行、抗议发端,意在发掘围绕着街垒的革命文化。与其说是对于巴黎公社的研究,不如说是关于十九世纪革命史、法国的城市革命文化的研究。

在巴黎公社运动的一个半世纪后,在后工业化时代的法国,一个新的、收入微薄的无产阶级正在以一种让人们想起1871年的方式,表达类似的要求。在我们的印象里,法国被戏称为“革命老区”,革命和反对不公正的斗争是法国的传统——尽管这样的反抗不总是法治框架下。要想更好地理解这类现象,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变得必要。因此,我们将从巴黎公社运动以及巴黎城市空间的变迁展开讨论。

街垒和革命

在政府军、普鲁士军队攻打巴黎的地图上,街垒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landscape)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每当战斗将来临,起义军使用砖石、车辆、沙袋,几乎是任何可以取得的材料,在街道或城市空地上堆成战斗障碍物,这也就是街垒。

巴黎公社的城市战何以可能?

街垒战的产生和演变与城市独特的区位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街垒战之所以可能,关乎无产阶级力量、关乎其武装特征,也关乎其场所——城市空间

城市化的机制和无产者的出现

中世纪时,随着欧洲封建化,大小封建主(也就是贵族、农奴主)修建的城堡使城市成为了兼具有经济资源和军事防御的地区中心。到了17世纪,圈地运动开展,资本主义发展,城市空间也随之改变。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 工业革命前的工人是“在故乡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的”,“定居的”,“在社会上的地位比现在的英国工人要高一等”,而工业无产阶级 因棉纺织业、羊毛加工业等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城市人口。

城市本身及其市民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特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不论是马克思韦伯还是卡尔马克思,都认为资本主义的起源受到了圈地、私有权、自由市场以及经济资本主义化的影响。被圈地后的失地农民来到了城市,这也塑造了城市的面貌。例如,无产者聚集在贫民窟这类拥挤和狭窄的街区,为城市的建设、为机械化大生产提供劳动力。

起义军的军事特征

欧洲街垒巷战伴随着火药武器发展以及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革命战争的发展。在巴黎公社的时代,正规军装备火药武器系统,起义军则缺乏火药武器训练、大量装备冷兵器,两者存在装备代差。街垒作为一种简易的遮蔽物,能以很快的速度构建,使用的是廉价易得的材料,但能够形成防护作用,为公社战士与市民们提供了与镇压者们血战的能力。

巴黎公社起义军装备冷兵器
巴黎公社起义军装备冷兵器

街垒有什么意义?

街垒的一头是抵抗者,一头是镇压者,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争取自己权利的抵抗的标志,象征着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压迫这一英勇的斗争。

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到如今,街垒的意义都不断变丰富。街垒的建造一度也对中国的工人革命产生了影响,许多革命者运用街垒巷战进行城市武装起义。

《在街垒》 Sur la barricade (1907)
《在街垒》 Sur la barricade (1907)

电影《在街垒》(Sur la barricade 1907) 中的街垒是由革命者用推车木桶等杂物堆积而成的,图中镇压武装在右侧逼问左侧误入街垒的少年。

电影《悲惨世界》中的街垒
电影《悲惨世界》中的街垒

一阵可怕的爆炸声落在街垒上。红旗倒下了。射击非常猛烈和密集,把旗杆打断;就是说公共马车的辕木尖端打断了。子弹在房屋的挑檐上削过去,蹦进街垒,打伤了好几个人。

等硝烟散去时,双方的身影显示出来……突然,一个雷鸣般的声音叫道: “快滚,否则我要炸掉街垒!”

人人转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马吕斯已进入楼下大厅,抱起了火药桶,他利用硝烟和充满街垒的迷雾,沿着街垒溜到插火把的石头垒起的笼子里。他拔出火把,将火药桶放在一堆石头上,用力一压,火药桶的桶底立刻轻而易举地洞穿……

——《悲惨世界》雨果

街垒的军事属性

在工业化时代的战争中,火力和装备的演化大大提高了装备优势方对装备劣势方的杀伤效率,在城市革命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国家暴力机器提供建制化职业化训练的革命者需要街垒来提供掩护,拉近敌我的装备差距,减少革命者伤亡。如果街道狭窄,街垒足够高,而反革命者没有小型化攻坚的武器,那么针对初速低侵彻力差的弹药,街垒会比普通巷战更有效。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街垒战术在面对镇压革命的热兵器时几乎不堪一击,恩格斯承认(巴黎公社的)街垒在心理和道义上比实质上起的作用会更大,这证明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与革命在军事上依旧有所欠缺。

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起义民众占据主动攻击位置,街垒的应用并不显著。相反,街垒作为一种防御工事,在起义军处于相对被动状态时更多的被应用。

1871年,“公社”在巴黎各地竖起街垒,对抗凡尔赛正规军的围攻。公社将街垒的建造委托给工程师负责,甚至成立了街垒特别委员会。

街垒特别委员会
街垒特别委员会

街垒也出现在更广泛的场景:1944 年 6 月,巴黎人起来反对占领者,在罗尔·坦吉上校的命令下竖起街垒;1968年,学生示威者占领了拉丁区,利用街垒对抗警察镇压。街垒在二十世纪变得更加罕见,然而,它们仍然被看作是民众反抗的浪漫象征。


街垒与巴黎的城市面貌的变迁

在巴黎,街垒战曾经有军事优势,然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这个优势受到了削弱。这也使得对于公社,街垒精神意义大于战术意义。从城市空间变迁的角度,我们得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改造前的巴黎地图
改造前的巴黎地图

这幅改造前的巴黎地图可追溯到 18 世纪初,展示了巴黎在亨利二世和路易十三统治下 1589 年至 1643 年间的发展和扩张。

1789年的巴黎地图
1789年的巴黎地图

上图显示了 1789 年,即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的面貌。你会注意到这座城市要小得多,而且在很多方面,巴黎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座有中世纪特征的城市。

中世纪狭窄的街道还没有让位给豪斯曼男爵在现代之交引入的宽阔林荫大道和大广场,大部分建筑仍然是木结构的。 1832年,巴黎受霍乱的威胁,圣西门提出了具体的贫民区清洁与城市重建计划。拿破仑三世时期,由于“希望巴黎永远不可能再修筑起街垒”、以及城市美化主义影响,任命豪斯曼开展了城市改造。

在这之后,巴黎获得了一副现代城市的面貌,林荫道、下水道,路灯和长凳,大理石建筑和铁艺栅栏。而至1870年,法国成为了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地图
奥斯曼改造后的巴黎地图

图中的蓝色区域是第一张18世纪初巴黎地图的范围,底图是豪斯曼城市改造的路网图。

在巴黎,大部分的路岛都是三角形的,也有少部分是近似于条状的长方形路岛。路岛上的建筑布局也有一定规律:路岛两侧的建筑沿角平分线建造,且每栋建筑都垂直于道路。也就是说,如果希望所有的建筑都拥有临街的立面,路岛的面积就不能太大,因此巴黎的路网就变得特别细密。而且主干道往往不是横平竖直的。街区内部的主干道+次级道路不同的选线逻辑,共同造就了巴黎交通网络的“错综复杂”,为街垒巷战提供了很好的道路条件。

——知乎用户 王佳一

整体上看,法国大革命,尤其是18世纪末期开始的城市革命往往与街垒相伴而行,以至于欧洲的统治阶级通过城市改造和社会福利手段,逐渐疏解甚至“阉割”革命势力利用街垒与政府军巷战的能力。如豪斯曼动改造建造的林荫大道(Boullevard)宽阔,确实达到了使街垒不可能的目的,或者至少大大加快了政府军的推进,但奥斯曼建造的路(Rue)也有为马车设计的,对通行效率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从五月流血周战线推进的地图,我们得以窥见城市道路对战况的影响,例如豪斯曼大街、南部的雷内街(Rue de Renne)道路宽阔,难以进行街垒巷战,政府军推进快。但这些宽阔的街道附近分布着资产阶级居民区、协议停战区,抵抗也相对东部较弱。因此,城市道路条件不是战况的唯一影响因素,具体的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五月流血周战线图
五月流血周战线图

五月流血周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五月流血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巴黎公社运动概述

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于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然而,胜利果实却落入资产阶级共和派右翼和帝制派奥尔良党人之手,国防政府成立。随后,梯也尔出任法国政府首脑,建立了梯也尔政府,该政府随后对外投降卖国、签订法德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大片领土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

梯也尔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激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巴黎民众纷纷要求成立公社,以监督政府。这也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然而梯也尔政府对内实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为了讨好胜利方的普鲁士军队,梯也尔集中军队使用武力解除工人阶级自发的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公社具有先锋性,也在价值观上挑战了教会权威,与天主教会构成了敌对关系。

随后,梯也尔政府通过武力镇压革命军,占领了所有的停炮场、工人居住区以及战略据点和交通要道,围城四个月。革命军面对着政府军与普鲁士军队的内忧外患殊死抵抗,最顽强的抵抗发生在东部的工人阶级区。战斗一直持续,直到流血周最后的巷战。战斗到5月28日下午或晚间全部结束。

巴黎公社革命

  • 是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渐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
  • 对抗的是路易波拿巴穷兵黩武的帝国主义和对内残酷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
  • 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色彩

五月流血周发生了什么?

在普鲁士军队的支持下,梯也尔政府通过武力镇压革命军,由5月21日至5月28日进行的战斗和屠杀,史称“五月流血周”。

政府军攻打巴黎公社的军事局势图
政府军攻打巴黎公社的军事局势图

5月21-22号

政府军沿着塞纳河自西向东进入巴黎,来到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5月22-23号

北路的政府军通过巴黎西北部,占领了蒙马特高地(la Butte Montmarte),与此同时,在西南部推进到了雷内街(Rue de Renne)的南端,也就是红十字(Croix-Rouge)这处街垒以东,先贤祠(Panthéon)以西。

5月23日当晚

面临失败的公社政权下令纵火烧毁巴黎。在当天和次日被烧毁的建筑包括波旁王朝和第二帝国的王宫杜伊勒里宫、 与其相连的卢浮宫、 法国参议院、巴黎市政厅、圣马丁门歌剧院等。

5月24日

当政府军推进到巴黎市政厅(L’Hôtel de Ville)时,迎接他们的只有一片废墟,市政厅所有的城市档案馆以及它的建筑结构都已经被销毁。有的观点认为这是公社无政府主义的“叛乱分子”的所作所为,纵火犯成了一种教会和其他方面对于公社的控诉。

5月28日

这时对赤手空拳的男女老幼已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越来越疯狂的屠杀达到了顶点。 用后装枪杀人已嫌不够快了,于是便用机关枪去成百上千地屠杀战败者。

最后一次大屠杀是在拉雪兹神父墓地上的一堵墙近旁发生的,这堵“公社战士墙”至今还伫立在那里,无声的但却雄辩的见证,说明一旦无产阶级敢于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统治阶级的疯狂暴戾能达到何种程度。

—— 恩格斯 1891年单行本导言

五月流血周的牺牲是惨痛的,政府军的镇压也是铁血的。

如今,在巴黎北部的蒙马特区,坐落着普法战争后为其灾难性后果忏悔而由议会决定修建的圣心大教堂。 然而,当局一度宣称建设教堂是将公社看作罪恶,为了杀死不愿交换公社领袖布朗基的主教赎罪。

政府军对公社社员以及巴黎市民的屠杀正是发生在这个街区,因此对于纪念巴黎公社运动的人,圣心教堂的宏伟也被看作是建立在屠杀的鲜血上的,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是对革命的污蔑,甚至是一种耀武扬威。以致于在圣心大教堂列入获得法国国家补贴的名单时,受到了一定的阻挠,甚至有人希望摧毁圣心大教堂。

今天,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公社社员墙,不论是或不是三月二十八日,,我们可以期待有纪念的花束献给公社社员们。然而圣心大教堂的拱券也终于建成,如其设计一样宏伟,直至今日成为了著名景点,是巴黎圣母院之后的巴黎第二大教堂。

公社牺牲者纪念墙
公社牺牲者纪念墙

公社的观念

公社的作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特点。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公社在履行着一种新型国家政权的职能,是一种人民管理制度。彻底废除官僚制度,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也是巴黎公社创造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经验。

巴黎公社的国家治理探索是围绕人展开的,始终着眼于人的解放,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实际利益。譬如实行民主选举时公社规定,全体公职人员须经选举始得任命,“要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出身平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

在政治制度上,对巴黎公社实行管理的巴黎公社委员会是由民众选举产生的,他们大多是工人和手工业者,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不同于以往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老板和旧贵族。并且在委员会之后颁布的命令中,要求全体公职人员都由人民产生、受人民监督,这摧毁了原有的旧官僚制度体系,促成了公职人员从“人民的主人”“人民的公仆”的身份转变。

巴黎公社还致力于消除一切特权,充分体现社会平等并减轻社会的负担。公社为避免公职人员蜕变为官僚而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取消了旧官吏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和优厚待遇。例如,停止公社委员们每天在市政厅供应的午餐制,只为经常在市政厅办公的委员们备办公共伙食;严禁公社委员和国民自卫军军官滥用军马,佩戴军刀;禁止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居住高等楼房等特权。公社的领导成员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上层阶级,而是由人民选出、受人民监督、废除了一切特权的人民公仆。巴黎公社的委员们不以领导自居,在生活上、工作上不搞特殊化,自觉抵制特权,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们说:“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然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我们正是因为代表道德反对邪恶,代表克己奉公反对滥用职权,代表廉洁清正反对腐化堕落,所以才获得胜利的——这点千万不要忘记。”

公社的先锋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让世界上无数的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身所处的阶级拥有着巨大的力量,他们不需要被其他的阶级代表,而且在他们之中也能够诞生出代表自身利益的无产阶级新政权,巴黎公社向世界证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可行的

巴黎公社运动之前的法国一直都战乱不断,不同阵营的资产阶级政权争夺统治地位,而且巴黎一半以上的无产阶级都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资本家通过薪资与工作时长对工人进行压迫与剥削。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巴黎无产阶级都意识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必要性,因而巴黎公社颁布的命令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无产阶级的需求,例如缩短工作时间、禁止雇主克扣工人薪资等,并且对普法战争期间受到严重影响的民众进行了适当的补偿。

在呈现出自由、平等、友爱这些法兰西的价值观的同时,公社还推动了八小时工作制的确立,提出了性别平等、政教分离等在当时相当先进的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后世都有巨大的价值。

公社成员例如德米特里(Dmitrieff 1850–1918) 出生在俄国,到巴黎考察并很快参与了公社。她在主张反对天主教会对女孩教育的控制、修道院管理的工场,认为妇女和男子都应该有自己的权利;男女应该在法律、政治、婚姻、社会福利等方面享有平等地位。这些主张在公社的政策法令中也有所体现。


公社的意识形态

对《法兰西内战》中的叙述还应作一些补充。公社委员分为多数和少数两派:多数派是布朗基派,他们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里也占统治地位;少数派是国际工人协会(IWA)会员,他们多半是蒲鲁东派社会主义的信徒。

——恩格斯 1891年单行本导言

公社社员的少数派和多数派

  • 蒲鲁东派

国际工人协会会员,也就是第一国际成员。他们主张消除国家式的权威原则,还主张以自由契约替代专制王权。

恩格斯指出:蒲鲁东主义反对工人联合,认为这限制了工人的自由,反之,竞争、分工、私有财产才是经济力量。与蒲鲁东主义相关的巴枯宁主义在对于工人联合的态度上出现了转变,这也与“第二国际”的成立息息相关。

马克思与蒲鲁东、巴枯宁这两个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对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有重要意义。

  • 布朗基派

布朗基派是十九世纪的法国城市中延续不断的线索,诗人波德莱尔就被认为是一个布朗基主义者,热爱反对当权政府,不是在叛乱就是在密谋。布朗基主义者也被认为是革命冒险主义者,主张通过密谋活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通过革命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这在恩格斯的描述里是“把全部权力最严格地、独断地集中在新的革命政府手中”,然而并不是继承“原有中央集权政府进行压迫所凭借的力量是军队、政治警察、官僚机构”。

事实上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的实践并没有继承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国家的组织形式,这证明了最终消除国家的观点—— “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能力把这全部国家废物抛掉”。

总结

在无产阶级武装起义中,街垒的出现与无产阶级在城市中的分布、掌握的武装资源类型特征具有紧密的关联。尽管街垒的作用与城市空间变化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可以认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拓宽削弱了革命街垒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城市空间也成为了镇压武装起义的工具。

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对于无产阶级武装起义的镇压前所未有,革命的流血牺牲也更加惨烈。

巴黎公社具有先锋意义,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启发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者们持续斗争,社员生死奋战的精神是不变的。通过革命建立政权,不断斗争以建立理想社会的曙光,就是英勇的3月18日运动。

虽然结局是残酷的,但是巴黎公社运动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上仍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留下了宝贵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政府的尝试,并努力对前任政府的弊病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公社发生在巴黎,动员了法国人民,但并不仅仅是法兰西的,不仅仅是上承法国大革命传统;公社不仅是民族的,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时间点,公社的精神原则都具有启发性。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


参考文献

[1]彭小瑜.资本主义批评与实证的历史研究——重读韦伯的古代社会论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05):51-59.

[2]卡尔·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1871年4月

[3]卡尔·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1年12月—1852年3月

[4]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5年

[5]其他网络资源


城规211第六组推文

组长:崔莞青

文本撰写:表演211谭敏娇、城规211 崔莞青、袁越、顾艺嘉、曹晗、程思嘉、焦晨曦

排版:谭敏娇、崔莞青

校对:谭敏娇

分类:

阅读

标签:

阅读

作者介绍

jellecwq
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