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2022/10/08阅读:61主题:橙心
当代制度引言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 引言
主要内容
理论与元认知
经济学与制度
自画像
制度分析的历史
制度分析的认知结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理论与元认知
理论重不重要?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论?即便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我们还是使用了某个理论?
概念与理论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概念经常是同义反复。概念总是带着自己的理论。 人的概念
元认知
知识分为四个类型,
知识类型 | 例子 |
---|---|
事实知识 | 有些人是具有清晰的目标的 |
概念知识 | 目标 |
程序知识 | |
元认知 |
四类知识需要连贯起来才能形成真知(知行合一)。
为了理解目标这个概念,我生造一个寓言。 有目标的人对另一群不理解目标的人说,你们要有目标,这样活着才能更舒适。另一群人很茫然,他们试着建立目标时,原来的生活被打乱,原本简单的生活对他们变得更艰难了。
元认知是关于自身知识 、所使用的策略和策略的运用的知识。
只有当目标这个概念联系到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时,目标才成为真知,否则只是书本知识。
所以,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制度,本课程的思路也是试图让大家更切实到自身经历、元认知(价值)层面,从而加深对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概念)的层面。
布鲁姆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 | 记忆 | 理解 | 应用 | 分析 | 评价 | 创造 |
---|---|---|---|---|---|---|
事实性知识 | ||||||
概念性知识 | ||||||
程序性知识 | ||||||
元认知 |
通过观察现象(事实性知识),形成并建构概念,分析、分类并掌握运用新的理论去理解其他现象,并在此过程中观察、监控自己的思维模式或策略,最终形成可以综合各种知识与技能形成真知。
真知是最有用的知识,因为其目标不是具体的概念或理论,而是直接对能力的建构。
本课程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而不是单一讲课方式进行教学,以方便大家在学习中运用高阶思维。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60%),期末展示(15%)和期末考试(25%)对学习者进行评价,以便于考核大家在学习中思维(能力)的进展。
课程有难度并将会很有趣,需要大家真正投入进来。
经济学与制度
生产、交换与分配
经济学涉及人类社会生产,交换与分配三个领域。
生产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

生产规模大未必市场交换规模大
交换、绝对与比较优势
商业,交换的规模经济。 交换规模大,也不一定生产规模大。

一个历史例子
齐国粮食vs鲁国针织品(鲁缟),以粮为纲。从此以后,粮食尤其主粮不得作为贸易品。
以史为鉴,国家从来都是要控制商业的!
国家规模vs商业、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而秦汉则文化发展则相对下降,但农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农业成本低,但商业成本高。
分配---国家的功能
(1)拉拢在位精英,扶助在位劳工。
(2)拉拢利益集团,扶助最弱势者。
分配弱化激励,降低效率,但对社会而言,是必要的浪费。公务员,教师,最低工资,社保强制等。
联想杨元庆工资vs明星的工资vs最低工资
《商君书》,商业使得人心浮动,农业才是立国之本。商业国,平时富裕,一遇到打仗就麻烦。商业转农业比较困难。所以要控制商业规模。
《国富论》商业推进分工从而创富几千倍,《谷物法》使得农业生产价格高企,抑制生产。劳动产品大部分进了地租。
我国改革开放前,彻底杜绝商业,沦为世界最穷国之列,四亿农民口粮不足以养活国人。
改革开放后五年1980-1985,农民增收,全国粮食产粮连年丰收,再没有饥荒发生。
思考:
为什么大一统帝国都抑商重农?相反小国则重视商业?
制度现象
美国墨西哥相邻不远,但凡去过美墨边界的人都会为两国巨大的贫富差异所震动,为什么同样是国家,差距怎么这么大?
世界上只有38个国家真正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多数国家则长期处于经济停滞或战乱不休的境况。

20个1961年的创始成员国,它们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瑞士、挪威、冰岛、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土耳其。
18个后来加入的成员,它们是(括号内为入会年份):日本(1964年)、芬兰(1969年)、澳大利亚(1971年)、新西兰(1973年)、墨西哥(1994年)、捷克(1995年)、匈牙利(1996年)、波兰(1996年)、韩国(1996年)、斯洛伐克(2000年)、智利(2010年)、斯洛文尼亚(2010年)、爱沙尼亚(2010年)、以色列(2010年)、拉脱维亚(2016年)、立陶宛(2018年)、哥伦比亚(2020年)、哥斯达黎加(2021年 [20] )。 [2-3]
制度矩阵(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组成的)
对于这个矩阵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被刻意创造出来以鼓励生产能力的成长与灵活的反应的?而什么又是其他目的的偶然的副产品?
制度成本
是为适用性效率所付出的代价。
系统淘汰了失败者,包括:美国印第安人、奴隶、拓荒时期破产的农民;新西兰1980s破产的牧场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三省的没落
简言之,成长以及成长的成本,都是特定制度框架的共同产物。
政治框架也为那些失败者提供机会。
国家悖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国家模型
黑手党或“利维坦”,国家变得仅仅像一架再分配财富与收入的机器。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相符相成或者相互矛盾是造成一国政治稳定或不稳定的原因。
诺斯悖论:一方面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框架
制度--->激励---->绩效
制度是自变量


学习策略
完成讨论与平时作业;
完成阅读,更多阅读;
提升概括能力与理论能力

加课程群
经济制度2022北区
群号:600373553
经济制度2022南区
群号:665833584
经济制度分析的历史


斯密--->市场 公平、效率的“无形的手”
亚当·斯密指出:在马可·波罗作实地调查并写下其著名游记之前,中国可能已取得其最伟大的成就。同时,斯密又强调中国经济成长有其极限:“甚至在他(马可·波罗——译者)以前很久,中国可能已经获得了其法律与制度的性质所允许获得的全部财富”(斯密1937:71)
马克思--->资本“剥削” 充满效率却极不公平的资本制度
普雷维什的国与国之间的中心-外围论;

凡勃伦--->有闲阶级,奢侈浪费、无所事事被视作成功;遛鸟的八旗子弟--->十里洋场闲逛的资本家---->开昂贵跑车打高尔夫球的成功人士---->

凯恩斯 资本主义内生的经济危机,消费倾向;货币需求;投资冲动; 导致国家必须进行干预;

科斯 凡事都有成本。市场也有成本。任何制度都有成本。制度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基础上诞生,但它本身也必然要付出相应的制度成本。
旧制度经济学派
(1)社会心理学派(凡伯伦为代表),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所谓“制度”的影响;
(2)社会法律学派(康芒斯为代表),康芒斯建立了一种政府理论,它把政府作为对抗利益集团的调解人和冲突利益集团谈判的场所;一种复杂组织——表现为自由、权力和强制——和资本主义法律基础不断进化的理论,后者部分地以相互兼顾利益来缓和主要的结构冲突为中心;并建立了一种制度理论,对它们在组织个人活动和解决冲突中的作用持肯定看法;

(3)经验统计学派(米契尔为代表),认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经验统计资料为基础,经济理论的研究是次要的,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到结论。
少提改革,多看内在的关联
1958年,加尔布雷斯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富足社会》,他指出,当美国的私人变得越来越富有的时候,公共机构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穷

新制度经济学派
(一)制度的概念
1、行动与认知的一致;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shared belief)
2、交易费用不为零,产生制度。
(二)交易费用理论
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张五常:自私的负效应:,“交易费用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或者“一切不存在于鲁宾逊一人世界中的费用”。

(三)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阿尔钦假定,在一个正好有1000人的小城中,有一座剧院。这座剧院采取“股份所有制”,即这个小城的1000个居民每人都是(平均)“股权所有者”。在这个小城中,同时还存在一座“共同财产”的礼堂。阿尔钦还假定,这座“私人所有的剧院”和“公共所有”的礼堂同时以赚钱为业(收门票),又同时服务于这个小城的1000人口。给定以上“社会安排”。
奥斯特罗姆女士发现,瑞典高山牧场采用的是长达千年的公共产权方式放牧。严格限定放牧数量和准入权。
(四)企业理论
GHM框架:交易费用来自于合约的不完全;合约的不完全性,所以物质资本所有权和激励很重要,最重要的激励是剩余控制权(利润),所以对企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资产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主人(拥有剩余控制权)
(五)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
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可分为强制性变迁和诱导性变迁两种类型,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对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相对价格变化
阿西莫格鲁的制度变迁理论
参考文献:内生制度变迁理论比较
制度的博弈论方法
制度的五个特征:内生性、信息浓缩、能够经受环境连续变化和参与人微小偏离的耐久性、与所有参与人的相关的普遍性以及均衡的多重性。
基本结论:不是参与者之间的理性竞争导致进化稳定(有效率)的均衡,而是随机事件,如错误或试验导致有效率的均衡。
有限理性情况下,正是那些因为不理性或莽撞而犯下错误的人所产生的“坏”经验,才使得其他个体获得前进的指引。
经济制度分析的认知结构
知识维度 | 记忆 | 理解 | 应用 | 分析 | 评价 | 创造 |
---|---|---|---|---|---|---|
制度现象知识 | ||||||
制度理论知识 | ||||||
制度程序性知识 | ||||||
制度元认知知识 |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发展的基于与挑战
2、李约瑟之谜与中国兴衰
3、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
4、东亚奇迹
5、农村改革及问题与出路
6、城市改革、问题与出路
7、国企改革、问题与出路
8、金融改革
9、完善市场体系
学习方法
1、课堂讲授与研讨结合
2、小组讨论方式

李约瑟之谜,科技发表的内卷;需要查找科技中心如何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60%,期末展示15%期末考试25%
平时作业大概20次作业,小组+个人
期末展示,2-3人一组
课后作业
1、按照时间整理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以及制度变迁;
2、按照时间搜集自己长辈一代生活的口述历史(故事、事件、物品图片),按照年代列出
3、搜集自己从小到大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事件、物品图片,按照年代列出

基本概念列表
概念 | 内涵 |
---|---|
交易费用 | 基于信息的高昂成本,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和设施契约的成本 |
信息成本 | 对包含在物品、劳务、代理人的不同表现中的各种有价值的特质进行度量的成本 |
产权 | 个人支配其自身劳动及其所拥有的物品和劳务的权利,这种支配权是法律规则、组织形式、实施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的函数,也就是说,是制度的函数 |
文化 | 由教育和模仿而代代相传,并能影响行为的那些知识、价值及其他因素 |
交换 | 在现存的一套制度中所进行的谈判,或是指参与者发现值得投入一些资源去改变更为基本的政治结构,以使权力得到重新配置。 |
组织 | 作为一个有目的的实体,是由其设立者创立出来、用来最大化其财富、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由社会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机会所限定的目的 |
可沟通知识 | 可在个人间进行传递的知识 |
默会知识 | 部分通过实践获得,并只能部分地沟通 |
适应性效率 | 制度在鼓励社会创新上的作用 |
效率 | 一套现存的约束能带来经济成长的情况,特别是那些能使交换双方从贸易中获得更多收益的制度,比之那些不能发挥这种潜力的制度,能获得更多成长机会。 |
路径依赖 | 一个微小事件的结果以及机会环境能决定结局,并且,结局一旦出现,就会产生一条特定路径 |
苏克 | 专门从事地区性贸易的集市经济,虽不断进行客户化努力,但本质上仍为单次买卖,衡量成本高,交易中致力于自己获益而让对方付出代价。 |
国家悖论 | 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通常拥有健全的强制性的制度框架,而国家经济介入又是巨大的经济阻梗。 |
科斯定律 | 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忽略不计,就可以达到最优经济效率 |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