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2022/10/15阅读:23主题:橙心
当代第二节新
第二节 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分析
上节回顾
经济学与制度
自画像
制度分析的历史
制度分析的认知结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本节主要内容
分组
小组分享
阅读分享
资料汇总并讨论
参考QQ文件中的经历与事件,完成自己的表格,并汇总。
第一步:独立完成自出生年以来的各年度个人“重要事件”;
第二步:汇总成小组汇总表格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讨论,补充完成“历史事件”与“制度”
第四步:提炼出本组试图讨论的制度问题,并形成纲要
各组分享时间

阅读《许成刚:第四次产业革命》
梳理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
查找资料
总结并给出结论
帕累托最优

1、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组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问题在于,任何制度下,均衡时总是最优的。
比如大一统的皇权制度,大宗产品市场基本不存在,老百姓在日常用品集市上进行交易,也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交换最优,进而生产最优,从而产品组合最优。那么这个概念是否还有用?
制度变迁的两难
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帕累托最优,还要实现在既有条件下(技术可能、社会可能与自然物质可能),获得制度相对最优。
这就面临一个两难境地。
同样以皇权为例,皇权是为了抵御贵族统治而被创设出来的制度,皇权的没落要么是贵族兴起天下大乱,要么是新的皇权出现。而这都无法改变两难境地。我国经历2100年的更迭才在外力的推动下走出来。
所以,新的较优制度,比如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制度,根本就不会出现社会的议程上,没有人理解,社会对新制度完全处于无知状态,所以,依赖内在动力,是不可能涌现出新的制度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与荷兰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制度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新制度要么是外力推动,要么是新理论的出现并被广为接受
外力推动将以毁灭的方式,将旧秩序、旧理论与旧意识形态等推出社会主流。
但是,“摧毁者”是谁?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意图,他们的意图是为了重建一个新的文明,还是仅仅是为图省事在旧文明基础搭建财富“抽血”机器。
从历史制度看,这两种情况都有,加拿大、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属于前者,印度、墨西哥与南美洲诸国则属于后者。
外力推动的分歧,如何保证新制度出现。
所以,这个外力推动也不那么可靠!
我们需要看看世界各国的制度变迁的例子
课后作业
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失败》
组别 | 章节 |
---|---|
1 | 第1,2章 |
2 | 第3,4章 |
3 | 第5,6章 |
4 | 第7,8 |
5 | 第9,10章 |
6 | 第11,12章 |
7 | 第13,14章 |
8 | 第15章 |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