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lly1024
2023/05/17阅读:16主题:前端之巅同款
研报精选230517
目录
-
【行业230517中达证券投资】4月统计局数据点评及房地产月报:销售增速持续提升,开发投资低位波动 -
【行业230517西南证券】医药行业周报:震荡行情,结合业绩进行配置 -
【行业230517中航证券】电子终端需求跟踪:缓行待上,徐徐图之 -
【个股230517浙商证券_老白干酒】老白干酒首次覆盖报告:改革红利释放,武陵引领升级 -
【个股230517安信证券_苏试试验】深度报告:振动环试设备龙头,“环试服务+芯片检测”激发新空间 -
【个股230517国金证券_双良节能】设备业务多点开花,硅片+组件打开远期成长空间
【行业230517中达证券投资】4月统计局数据点评及房地产月报:销售增速持续提升,开发投资低位波动

住宅销售持续向好,带动4月商品房整体销售金额增速继续提升。1-4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累计同比增长8.8%(前3月:上升4.1%),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0.4%(前3月: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持续向好,1-4月销售金额同比增速为11.8%(前3月:上升7.1%),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2.7%(前3月:上升1.4%),带动全国商品房销售持续回暖。当前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取消地区限购等政策持续高频,或将为销售市场企稳提供一定支撑。
全国开发投资低位波动,竣工同比升势延续。开发投资方面,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下降6.2%,较前3月降幅扩大0.4pct。房屋竣工方面,2023年房屋竣工情况已出现明显改善,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8.8%,较前3月增速提升4.lpct,行业竣工同比进一步提升。新开工情况,受流动性及房企对后市预期不足等因素影响,前期企业拿地规模相对偏少,带动1-4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1.2%,降幅较前3月扩大2.0pct。随着商品房销售稳步复苏,房屋新开工情况或将得到相应改善。
个贷、定金及预收款累计同比增速止跌回正,开发资金来源降幅收窄2.6pct。1-4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累计同比下降6.4%,较1-3月降幅收窄2.6pct。拆分来看,1-4月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项增速年内首次回正,分别同比上升4.0%、2.5%;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受融资活动尚未全面恢复影响,分别累计同比下滑10.0%、19.4%,较前3月降幅进一步扩大。从目前来看,在销售逐步企稳及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的带动下,资金面有望逐步回暖。
重点城市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回落,一线二手房挂牌价率先回升。4月,45城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4%,同比上升24%;当年累计成交面积同增10%(3月:上升6%),一、二、三线城市分别上升26%、11%、1%。肇庆、海门、惠州、温州累计增幅较大,而绍兴、泉州、大连、芜湖累计降幅较大。截至4月末,14城新房去化周期为16.4个月,平均环比上升32%,同比下降26%。二手房方面,4月,15城二手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6%,同比上升82%;截至4月末,15城累计成交面积同增81%,与前3月持平。青岛、扬州、东莞二手房成交面积累计增幅居前。挂牌指数方面,一线城市挂牌价格指数率先复苏,二三线挂牌量维持相对高位。
销售驱动一线成交继续上升,溢价率维持平稳。1-4月,百城住宅用地累计成交建面同比下降约30.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62.6%,二线城市下降41.4%,三线城市下降27.1%,一线宅地成交量在销售的驱动下稳步上升。成交楼面均价方面,4月单月继续回升。溢价率方面,4月单月溢价率环比基本持平。
投资建议:重点城市销售持续回暖,政策端改善延续,维持“强于大市”评级。4月,地方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在住宅销售持续回升的带动下,全国商品房销售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长三角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复苏较快,不同能级城市间分化或将延续。从目前来看,政策端仍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且调整方向或更趋一区一策。展望未来,在重点城市核心区域布局较多的高信用型房企更具竞争优势。维持“强于大市”评级。
【行业230517西南证券】医药行业周报:震荡行情,结合业绩进行配置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下跌2.26%,跑输沪深300指数0.29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2。2023年初以来至今,医药行业下跌1.64%,跑输沪深300指数3.35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1。本周医药行业估值水平(PE-TTM)为27倍,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93.06%(-1.46pp),相对剔除银行后全部A股溢价率为43.87%(-0.99pp),相对沪深300溢价率为141.55%(-1.26pp)。医药子行业来看,本周医疗研发外包为跌幅最小子行业,跌幅为0.6%,其次是医院、医疗设备,跌幅分别为1.7%和1.8%。年初至今表现最好的子行业是中药Ⅲ,上涨幅度为13.3%。
政策利好关注医疗器械板块机会,结合一季报合理配置各板块。5月10日,北京市医保局公布第一批DRG付费和带量采购的方案,方案整体价格降幅温和,且未限制中标企业数量,带量采购政策逐步回归理性,利好创新医疗器械板块;我们认为展望后市,结合一季报预期进行配置。全年来看,持续看好三条投资主线:确定性之1——创新仍是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本源;确定性之2——疫后医药复苏亦是核心主线。确定性之3——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
本周弹性组合:京新药业(002020)、海创药业-U(688302)、首药控股-U(688197)、盟科药业-U(688373)、祥生医疗(688358)、新华医疗(600587)、佐力药业(300181)、重药控股(000950)、上海医药(601607)、柳药集团(603368)。
本周稳健组合:恒瑞医药(600276)、爱尔眼科(300015)、迈瑞医疗(300760)、华厦眼科(301267)、太极集团(600129)、我武生物(300357)、智飞生物(300122)、通策医疗(600763)、华润三九(000999)、云南白药(000538)。
本周科创板组合:荣昌生物(688331)、泽璟制药-U(688266)、康希诺(688185)、海泰新光(688677)、诺维赞(688105)、联影医疗(688271)、澳华内镜(688212)、华大智造(688114)、爱博医疗(688050)、百济神州(688235)。
本周港股组合: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先声药业(2096)、和黄医药(0013)、基石药业(2616)、康方生物-B(9926)、微创机器人(2252)、诺辉健康(6606)、瑞尔集团(6639)、锦欣生殖(1951)、药明生物(2269)。
风险提示:医药行业政策风险超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行业230517中航证券】电子终端需求跟踪:缓行待上,徐徐图之

核心观点
行业整体观点及趋势研判:2022年是消费电子产业景气度下行,股价
低迷的一年,消费电子指数下跌40.4%,几大主要的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出货同比全面下滑。2023Q1,尽管出货数据未见明显反转,但在消费回暖、换机周期、库存出清等多重利好预期的共振下,市场对消费电子的观点出现分歧。我们判断,今年下游出货将呈现明显的“前低后高”趋势,行业“U”型筑底,随着市场对Q1、Q2继续下滑的出货预期有所消化,消费电子的配置机会将逐渐显现。此外,各类智能终端有望成为AI最佳的流量入口,并驱动智能终端升级,消费电子估值中枢也有望上移。
智能手机:需求反转尚需时日,关注新品发布及折叠屏新机会。
23Q1智能手机出货2.7亿部,同比-14.5%。2023年预计全球出货继续下滑1.1%,2024年有望迎来复苏,出货达12.6亿部,同比增长5.9%。对于2020年的第一批5G用户,3年换机周期将至,有望在下半年多品牌新品发布后完成换机,带动需求反弹,积极关注新品发布节奏。
折叠机品牌商“内卷”伊始,价格段明显下移。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共1420万台,同比增长80%,中国出货330万台。23Q1出货量继续增长,出货102万台,同比+52.8%。折叠屏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关注面板、结构件等公司的增量机会。
PC&平板:2023颓势持续,年末有望开始回暖。
23Q1,全球PC出货量5690万台,同比-29.3%,连续4个季度双位数下降,23Q1的PC出货已经低于20Q1激增前的水平,预计2023年PC出货继续下滑10.8%。渠道和电脑ODM/OEM库存高企或持续到23Q3,PC市场年底回升。从笔电主流ODM/OEM厂经营数据来看,4月收入同比出现明显反弹。
平板市场开始大幅下行,外部事件对需求的驱动基本消失。23Q1,全球平板出货量3070万台,同比-20.1%,环比-32.8%,出货量创20Q1以来的新低,预计2023全年同比下滑12.6%。国内消费市场平板电脑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VR/AR:2023年有望复苏,AR&MR尚处放量前夜。
23Q1,VR出货继续下行,AR稳定增长。23Q1VR出货182万台,同比-34.1%,AR出货9.7万台,同比+18.3%。预计2023年VR/AR合计出货将达到1006万台,同比+13.9%,其中AR同比+68%。2022-2027年预计AR出货CAGR为87%。
可穿戴设备:渗透红利期已过,静待更换周期。
2022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4.9亿台,同比下滑7.7%,年度首降。2023年,消费者可选品牌、品类不断丰富,预计出货将增长6.3%。支撑可穿戴设备的TWS耳机2022年出货2.9亿副,同比下降1.8%,预计2023年出货2.8亿台,同比继续下降2%。
服务器:市场短期承压不改长期趋势,AI浪潮驱动服务器采购。
23Q1全球服务器出货380.7万台,同比下滑13.6%。2022年全球服务器出货同比上升6.1%,预计2023年同比增速收敛至4.3%。全球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会停滞,2022-2027年CAGR将达6.1%。此外,AIGC掀起的算力革命中,AI服务器有望乘风而上。预计23年AI服务器出货量年增率达15.4%,2022-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CAGR达10.8%。
新能源汽车:车市回暖,积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023年4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52.7万辆,yoy:+86.6%/qoq:-3.4%,新能源汽车市场“先抑后扬”,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走过1->3的红利阶段,逐步已步入从3->10的平稳增长期。但相对于消费电子,新能源车仍维持着更高的增速。自动化、智能化方向仍存在较多技术变革,汽车电子需求持续攀升,为产业链布局消费电子的公司提供“戴维斯双击”。
建议关注
消费电子:光弘科技、长盈精密、奋达科技、传音控股;
面板:京东方、探路者、深天马;
苹果链:立讯精密、兆威机电、水晶光电。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弱、终端创新乏力、流动性风险
【个股230517浙商证券_老白干酒】老白干酒首次覆盖报告:改革红利释放,武陵引领升级

老白干酒(600559)
投资要点
老白干酒作为冀酒龙头,主导产业是衡水老白干酒的生产和销售,2018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丰联酒业100%股权,实现经营规模的外延式扩张,形成了“五花齐放”的局面;2022年公司股权激励落地,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改善。公司在产品结构持续提升+费用精细化管控+预收蓄水池充裕的驱动下,改革红利有望加速释放,带动盈利水平的提升。
衡水老白干酒:次高端产品高增引领结构升级,深耕河北强化营销产品上,衡水老白干系列采取老白干和十八酒坊双品牌战略,重点布局中高端价位带,其中甲等15、甲等20、1915等主要次高端以上大单品均实现较快增长,发展势头向好。近两年通过削减SKU+次高端产品提价,吨价持续上行有望迎来销量拐点。
渠道上,公司针对高中低端产品设立独立运作的三大事业部,重点建设核心消费者一体化关系。联营模式下实现深度分销,公司通过削减经销商数量,和省内持续的精耕细作和渠道下沉,有望实现渠道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品牌上,公司采取高举高打的品牌营销策略,2014年以来销售费用率均高于25%,持续强化的消费者互动培育效果有望加快兑现,费效比将迎来改善。
武陵酒:定位高端千元酱酒,全国化扩张开启第二曲线
组织架构上,浦文立团队大刀阔斧的改革助力武陵酒调整转型,2022年后在赵旭东董事长的带领下,武陵酒在扎根湖南市场的同事,开启全国化扩张第二曲线。产品上,武陵酒高端酱酒属性突出,近两年发力千元价格带武陵王,2018-2022年销量/均价CAGR分别为13.20%/24.14%,量价齐升推动营收高增,在高毛利的驱动下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保障。
渠道上,公司采取超短链设计直面终端,渠道成本降低约30-40%,同时落实全控价保障价盘稳定,“新经销”&“友享荟”模式升级有望加强渠道管控力。
其他品牌:一树三香充分协同,地方品牌结构升级
板城烧锅酒:扎根于河北承德,产品聚焦3大品系5大单品,结构升级趋势显著,渠道以石家庄为试点市场,市内三大战区实现扁平化管理并有望继续外延。文王贡酒:以中档酒为主,近两年精简产品线、聚焦三大系列推动结构升级,渠道上深耕阜阳市场,“22210”营销战略下打造盘中盘模式,加快精细化管理。孔府家酒:顺应山东消费升级趋势,以“陶系列”保证基本盘,“朋系列”布局中高端,次高端新品招商顺利,渠道上主攻曲阜、济宁市场,为国际化先行者。
超预期点:多方位改革红利释放,盈利水平提升空间大
武陵酒:产能扩张加快放量,全国化扩张开启第二曲线。1)头部酱酒品牌产能受限背景下,武陵酒2022年9月新厂一期基酒5000吨正式投产,二期建成后酿酒能力有望达7200吨;2)在三胜茅台的优异品质下新增产能将保障供给,同时依托老酒概念部署年份酒计划,有望在酱酒中场阶段蓄势实现高端化升级;3)短链模式改革下武陵酒通过7大系统、6大部门升级运营体系增强终端掌控能力;4)扎根大本营常德、深耕长沙后于2023年正式开启全国化扩张之路,布局省外四大重点市场,依托渠道模式迭代升级+消费者培育加强,有望加速放量。
老白干酒:承接消费升级红利,深耕河北大众市场。在河北省加快以第三产业为驱动的消费升级及38度国窖大规模投放实现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下,老白干酒有望受益于大众市场向200-300元价位带升级的红利,实现区域市占率的进一步提升。
利润弹性:产品升级+费用优化,预收蓄水池显韧性。2022年公司净利率为15.21%,低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37.10%,提升潜力大。我们认为伴随产品结构升级,以武陵酒为代表的高档酒占比提升将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向上,叠加销售费用的精细化管控+管理体系改善下费用率有望收缩,公司净利率提升确定性强。此外,公司预收账款占收入比重位居行业前列,蓄水池深厚奠定后续业绩基础。
盈利预测与估值
预计2023-2025年收入增速分别为22%、19%、19%;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36%、33%;EPS分别为0.80/1.10/1.46元/股;PE分别为39/28/21倍。长期看业绩弹性强,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催化剂
老白干酒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武陵酒动销加速;降本控费持续推进。
风险提示
库存消化进度不及预期;酱酒动销情况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个股230517安信证券_苏试试验】深度报告:振动环试设备龙头,“环试服务+芯片检测”激发新空间

苏试试验(300416)
1)公司介绍:振动试验设备“单打冠军”,“环试服务+芯片检测”激发新空间
2)如何理解苏试试验的优势:从设备出发,逐步形成试验优势
3)公司未来看点:在建项目投产、利润率优化、新项目探索以及后续融资可能性
4)业绩预测及投资建议
振动试验设备单打冠军环试服务+芯片检测激发新空间
力学试验设备龙头,发力环试及芯片检测业务,打造三大业务矩阵
苏试测试专注于检测试验领域,以试验设备生产、环境及可靠性试验服务以及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为三大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中高端试验设备及各类试验服务。
公司是检测试验行业内少有的兼具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产销能力,以及提供相关环试检验服务的方案解决商。公司重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以高品质设备为原点,高专业化服务为脉络赢得了广泛的客户基础及市场影响力。
试验设备业务,主要用于研发过程中的工况重现
公司是是国内打破海外电动振动试验禁运的“主力”。公司将力学试验设备与环境试验设备相融合,开发出行业领先的“整车环试”及“四综合”等综合型环试系统,用以重现工况中的环境。
目前公司已与国内众多军工研究所、高校实验室、企业研究部门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国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下游涉及新能源车、建筑、军工、轨交等多个领域。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领域:基于设备端的有效服务延伸,协助客户完成更全面的测试
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领域:公司已经在全国多地建设超14家环试实验室以提供试验服务。
公司对设备的理解、对设备极限的把控、较大的规模以及长期积累的口碑,是客户选择苏试进行环试服务的基础。目前公司已积累了大量试验检测客户。随着公司多地区实验室布点的进一步推进,竞争优势或将进一步稳固。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领域,主打失效分析、晶圆材料分析以及可靠度验证三大方向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公司在2019年通过收购具备IC芯片检验能力的上海宜特,踏入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领域。
公司以失效分析、晶圆材料分析以及可靠度验证三个检测方向为核心,为集成电路产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工程验证分析的工程技术服务。
目前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业务已进入新能源车、电子元器件以及5G通讯等尖端科技领域。业绩情况:公司收入利润端平稳增长,2022业绩靓丽,2023期待再进一步
2017-2021年,公司营收从4.91亿元增长至15.02亿元,CAGR为32.25%,归母净利润从0.61亿元增长至1.90亿元,CAGR为32.85%。收入端高速增长主要由:1)试验设备需求稳定;2)环境与可靠性业务行业空间巨大:3)2020年上海宜特并表,为公司提供收入增量。
2022年H1受疫情影响,2022全年实现超预期业绩增长。部分设备验收受阻以及部分客户难以到场进行试验,公司收入承压,随着疫情好转物流畅通且进入下半年的试验检测旺季,公司业绩蓄势反弹,2023年公司前期布局的环试实验室将进一步成熟,业绩也有望实现稳步提升。
回湖历史:以技术驱动发展,连续实现技术突破
从公司发展历程来看,苏试试验专注于以振动设备及环试设备为主的试验设备及工艺,坚持技术驱动发展。公司前身为1956年创立的苏州试验仪器总厂,1985年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IMV电动振动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升级改进,成为国内领先的振动试验设备制造商;2003年公司参与载人航天神舟五号工程,技术及设备实力获得国家层面认可;2006年及2009年公司研制成功了20t与40t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均为国内首创,技术实力得到进一步秀实;2009年公司逐步在苏州、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第三方实验室,“设备+试验服务”双业务布局维形呈现。
回湖历史:以技术驱动发展,连续实现技术突破
从公司发展历程来看,苏试试验专注于以振动设备及环试设备为主的试验设备及工艺,坚持技术驱动发展。公司前身为1956年创立的苏州试验仪器总厂,1985年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IMV电动振动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升级改进,成为国内领先的振动试验设备制造商;2003年公司参与载人航天神舟五号工程,技术及设备实力获得国家层面认可;2006年及2009年公司研制成功了20t与40t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均为国内首创,技术实力得到进一步秀实;2009年公司逐步在苏州、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第三方实验室,“设备+试验服务”双业务布局维形呈现。
领导层:高管均为公司一线老将,股权分布集中,专业化及资深化属性凸显
从股权结构上来看,公司最大的持股股东为苏试总厂,持股比例为35.71%;实控人为董事长钟琼华先生,持有苏州试验仪器总厂37.48%的股份。
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均出身一线,多年深耕检测设备产业,专业化程度极高
董事长钟琼华自1985年进入苏州试验仪器厂工作起,先后担任了技术科设计员,副科长,科长,副厂长等职,对工厂业务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均有极深的了解
国内大部分研发公司,技术都是国企流传,目前国内竞争对手稀少,仅有702厂及709厂试验的难度要难于检测
设备端,苏试以生产起家,对电动振动设备、环试设备的理解,均要超出同行业其他测试机构。尤其是在对设备极限的把控、试验过程的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比如对设备有破坏性的试验、多种机构联合运转的试验上,苏试的环试服务优势明显。
苏试振动设备、打破海内外壁垒,供应美国。苏试试验人员在对环试业务以及对甲方的理解上,也拥有更深的思考。
专业化可以形成一定的先发壁垒,目前大吨位振动设备、三综合、四综合测试箱等专业设备,在检测行业中需求紧俏,因此苏试在设备销售上可以先以自己的检测服务为主,外售产品为辅,形成一定先发优势。
设备的选代上,2021年苏试试验在电动振动、液压振动、电磁、抗辐射以及半导体领域完成了多项研发,有望在多个板块上实现对海外设备的替代。
检测试验服务的进化上,公司已于2021年完成了航天用电磁阀力学评估试、卫星验证星及分系统验证试验、车载设备辐射抗扰度试验技术研究、滚动主轴承疲劳寿命研究以及旋转叶片在飞鸟撞击下的动态性能研究等多项试验。
从收购重庆四达起,公司迅速提升了综合型试验箱的生产能力;目前公司通过与上海宜特的融合,正在迅速复制集成电路板块的检测能力,未来值得期待。
充裕的产能:由点至面,单点大面积+多点区域协同
单点面积大,单个实验室面积均在上万以及数万平米,可以容纳多种器械、提升单位时间的共同检测机构数。持续推进全国布局,目前全国已有超14个环试服务实验室,在纯工业试验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全国试验网络一方面可以通过更近的距离获取订单,还可以在部分点位试验档期排满时进行转单,比如长沙实验室可以对广东实验室的试验进行分担。这些都是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充裕的产能:由点至面,单点大面积+多点区域协同
单点面积大,单个实验室面积均在上万以及数万平米,可以容纳多种器械、提升单位时间的共同检测机构数。持续推进全国布局,目前全国已有超14个环试服务实验室,在纯工业试验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全国试验网络一方面可以通过更近的距离获取订单,还可以在部分点位试验档期排满时进行转单,比如长沙实验室可以对广东实验室的试验进行分担。这些都是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总结:多重优势保证传统业务持续增长,2023年多个新建项目将进入回收期受益于国内制造、军工、轨交、新能源车、通信、航天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公司面对的检测需求仍十分旺盛,因此公司近年来多次慕资以新建或拓建实验室。
我们梳理了公司目前的所有在建项目,均为优质高净利率水平的检测试验项目、考虑到建设周期以及达产期,公司的环试业务的多个项目,在2023-2024年将进入回收期,进一步优化公司利润水平。
受益于国内制造、军工、轨交、新能源车、通信、航天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公司面对的检测需求仍十分旺盛,因此公司近年来多次慕资以新建或拓建实验室。
我们梳理了公司目前的所有在建项目,均为优质高净利率水平的检测试验项目、考虑到建设周期以及达产期,公司的环试业务的多个项目,在2023-2024年将进入回收期,进一步优化公司利润水平
业绩预测与投资建议
设备收入端10-20%增长,毛利率偏低的业务会克制一点;集成电路20-30%的收入增长,超势乐观;
环试01来看形式比较好,泸州的试点成功之后,绵阳和沈阳也会先后设点,以后合肥也可以看看,重庆和广州的点在加快布局,环试板块应该会比去年更好,保持原来的30-40%的收入增长。综合起来收入20-30%的增长,利润争取实现更高的增长。
环试板块2022年受益明显,主要是军品的需求外溢,2022年可能外溢了20%,之前是10%:其中从收入看苏州、北京、成都是前三名;利润上排序是苏州、成都,成都的净利率可以达到30%。单体实验室营收约为5000万,2021年是2100万左右。目前环试服务中60%-70%是军工需求;设备端30%左右是军工需求。实验室有一个规模的溢出,因此公司努力扩大实验室规模。新能源占比差不多15%-20%。
2023年设备预计销售200套、2020年53套、2021年是103套、2022年141套。三综合目前领先行业,比亚迪2023年下订单7套三综合,平均价200多万。设备前端净利率10%,考虑到总部费用设备净利率8%苏试宜特目前月接单维持在2000-3000万,产能利用率维持在60%-70%,目前历史最高净利率约为21%未来目标是25%。苏试宜特慕资后很多设备已经下单,2023年3-4季度逐步到货安装,营收增速或在明后年出现明显提升。
风险提示
1)疫情影响公司常规展业。公司业务主要依托于线下的工业品测试,因此如果疫情反复导致人员流动受阻,则公司的设备销售及检测业务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公司营收及利润。
2)新业务及新版块拓展不及预期。对于检测行业而言,单个实验室存在着明显的检测上限,因此并购或者赛道拓展是检测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新业务或者新版块拓展低于预期,会对公司营收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3)行业竞争加剧。苏试试验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或进入到消费品的检测领域,这一领域的参与门槛较低竞争企业较多。如果该板块的竞争程度加剧,或对公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个股230517国金证券_双良节能】设备业务多点开花,硅片+组件打开远期成长空间

双良节能(600481)
投资逻辑
设备业务稳中有升,光伏业务开始放量: 公司早期以节能节水设备起家, 2021 年起布局光伏硅片及组件业务。公司 2022 年实现营收 144.8 亿元,同比+278%;归母净利 9.6 亿元,同比+208%; 2023 Q1 实现营业收入 54.6 亿元,同比+215%,归母净利润 5.0 亿元,同比+315%, 硅片业务助力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还原炉业务稳步增长,节能节水业务迎来发展新篇章: 公司为多晶硅还原炉龙头, 受益于后续硅料产能扩张及存量设备替换需求, 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还原炉新建+存量替换所带来增量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 60/78/78 亿元,公司还原炉订单将稳固设备业务基本盘。在空冷业务方面, 公司在火电里市占率第一,在2022 年 H2 国内火电项目重启后,空冷塔订单需求迎来爆发。根据测算, “十四五” 期间空冷塔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50 亿元, 公司有望在其中取得可观订单,带动节能节水业务快速增长。
单晶硅片快速放量,第二成长曲线清晰: 公司硅片产能快速增加,预计 2022 年底提升至 40GW, 预计 2023-2024 年硅片出货有望提升至 35GW/55GW。公司深耕节能节水设备多年,丰富的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经验为光伏制造环节赋能;此外,高纯内层石英砂/高品质坩埚紧缺或降低硅片生产效率及有效产出, 硅片环节超额盈利维持时间或超预期, 公司提前锁定进口石英砂供给,有效保障硅片出货及成本, 2023-2024 年硅片环节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15.7%/16.6%。 同时,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 26 亿元,用于 40GW 单晶硅二期项目(20GW)和补充流动资金,将进一步加速公司硅片产能落地,提升规模效应。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预计 2023/2024/2025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23/405/499亿元,同比+123%/+26%/+23%, 实现归母净利润 27/37/44 亿元,同比+183%/+35%/+20%,对应 EPS 分别为 1.45/1.96/2.36 元。考虑到硅片组件业务快速放量带动业绩高增,给予 2023 年 15 倍PE,目标价 21.73 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 规划多晶硅产能落地不及预期风险、 高纯石英砂供应风险、硅料价格波动、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绿氢项目落地不及预期、限售股解禁风险。
关注@漫游随机,后台留言"研报+日期"获取当日全部研报🗂️请注意当日研报集合需次日生成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