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2022/10/16阅读:67主题:橙心
当代新三节
当代经济制度第三节
上节回顾
学习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元认知
布鲁姆知识分类
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思考与阅读
本节主要内容
经历与制度
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最优的衡量
最优与制度
新制度是如何出现的?
分组
每组5人,共分12组

经历与制度讨论

1、你的人生主线是否受到经济社会大时代的影响?概括这种影响
2、个体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的可能选择有哪些?
3、概括本小组大家经历、技术发展与社会环境或制度的关系;试着用图形表达这种关系
4、得到本组有关经历与制度之间关系的基本结论
5、思考如何验证这种关系
阅读分享
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失败》
组别 | 章节 |
---|---|
1 | 第1,2章 |
2 | 第3,4章 |
3 | 第5章 |
4 | 第6章 |
5 | 第7章 |
6 | 第8章 |
7 | 第9章 |
8 | 第10章 |
9 | 第11章 |
10 | 第12章 |
11 | 第13章 |
12 | 第14,15章 |
介绍几个概念
帕累托最优

1、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处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组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问题在于,任何制度下,均衡时总是最优的。
比如大一统的皇权制度,大宗产品市场基本不存在,老百姓在日常用品集市上进行交易,也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交换最优,进而生产最优,从而产品组合最优。那么这个概念是否还有用?
制度变迁的两难
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帕累托最优,还要实现在既有条件下(技术可能、社会可能与自然物质可能),获得制度相对最优。
这就面临一个两难境地。
同样以皇权为例,皇权是为了抵御贵族统治而被创设出来的制度,皇权的没落要么是贵族兴起天下大乱(一定会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贵族为什么要参与到争夺政权中呢?),要么是新的皇权出现。而这都无法改变两难境地。我国经历2100年的更迭才在外力的推动下走出来。
所以,新的较优制度,比如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制度,根本就不会出现皇权社会的议程上,没有人能理解,整个社会对新制度完全处于无知状态,所以,依赖内在动力,是不可能涌现出新的制度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与荷兰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制度变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新制度要么是外力推动,要么是新理论的出现并被广为接受
外力推动将以毁灭的方式,将旧秩序、旧理论与旧意识形态等推出社会主流。
但是,这个“外力”来自哪里?“摧毁者”又是谁?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意图,他们的意图是为了重建一个新的文明,还是仅仅是为图省事在旧文明基础搭建财富“抽血”机器。
从历史制度看,这两种情况都有,加拿大、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属于前者,印度、墨西哥与南美洲诸国则属于后者。
外力推动的分歧,如何保证新制度出现?
所以,这个外力推动也不那么可靠!
看看现有框架
诺斯:相对价格变化导致制度变迁
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了效率更低的
制度变迁意味着“欣欣向荣”,新现象的不断产生
制度比较分析
制度事实看同期、同阶段
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现象一般不能直接比较
英国的重商主义:(《谷物法》是典型的贸易保护却持续至亚当斯密去世后多年)
历史上的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李斯特):德国模式
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与爱国主义同义(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韩国的工业化 韩国工业化
一些基本的制度事实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相对集权经济发展的比非集权经济发展的好。
如前苏联1951年到1960年间,国民收人的年增长速度为10.25%,1961至1970年为6.45%,1971-1980年下降到4.95%。
发展比较好的穷国,包括曾经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拉美、墨西哥在发展过程中也采取类似的集权模式。
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
韩国的李承晚时期
伊拉克萨达姆时期
政治的集权很容易吗?
很多国家陷入战争泥沼:如中东、非洲等国。
要么就陷入民主化陷阱:如蒙古国、印度、墨西哥等国;
我国军阀混战时期vs后期政治上妥协、孱弱的经济上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军阀混战
政治上的集权和统一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早期历程高度相似。

是制度还是结构问题
如果是制度问题,为什么美国与墨西哥泾渭分明?文化基本相似,都是白人,相互交往密切。为什么不学习美国的现金制度呢?
一种解释
阿西莫格鲁认为,制度有延续性,几百年前的历史制度决定了当下的制度。即当政者普遍贪婪,明知道有更好、更有利于老百姓的制度与政策却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旧有制度!
结构的解释
如果从发展初期,各国不约而同的采取相似的措施看,很可能存在一个“穷国”与“富国”不同的结构问题。这些政策措施是为了应对这些结构而创设。
穷国与富国要素禀赋不同
禀赋是“对于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是给定不变的,同时对决策有影响的社会经济变量”,
狭义的禀赋指要素禀赋,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
广义的禀赋还包括:硬的基础设施、电力、通信,港口等。软的基础设施或称为制度安排,包括金融制度、教育制度、法律、政治体制、文化、价值等。
另外,比如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地理位置,也属于禀赋的范畴。
在这些可以被称为禀赋的因素中,随着时间的变动,有的可以比较快速地变化,例如资本可以经由积累而增加,有的变化慢,例如劳动力的增长决定于人口增长或移民的速度,有的甚至不会变化,例如地理位置。
在各种禀赋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禀赋,因为要素禀赋决定了每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总预算,要素禀赋之间的比例则还决定了这个经济体在那个时点的要素相对价格,这两者是决策的最重要参数,决定了某种类型的产业和技术在该时点对于该经济体来说具有比较优势,这是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结构差异的最关键决定因素。其他的禀赋则会影响组织某类生产或交换的交易费用,因而影响了在同样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技术中何者可能会被采用。
见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导论》P172
要素禀赋决定了经济体的生产函数类型
1、发展的初期,资本要素禀赋较低,因而轻资本的轻工业更具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之处(1980-1990),以乡镇企业为重要载体的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轻工业快速发展
日本、韩国发展初期都经历了相同的例子。
赤松要(Akamatsu)提出的“雁行理论”:日本--->东亚四小龙--->中国,产业的不断转移
2、重化工业的发展。
资本禀赋 轻工业的发展进而带来对重化工业的需求,从而带来对钢铁、电力、煤炭、高载能等工业的需求。
2001年我国电力规划开始落后于实际需求。
3、城市化发展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处于这个时期
4、到达技术前沿面,依靠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增长
课后作业
一、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1)中国当下的经济增长如何?
(2)中国当前的问题与历史上哪一个时期类似
(3)如何理解当下中国经济的变化
(4)结合之前个人与经历试着对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以及经历的失败或教训
(5)提出你们改善的方向或方法
二、完成excel表中家庭收入
(1)未完成同学继续完成
(2)补充改革开放以来父母的资料
(3)补充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年收入数据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