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torz

V1

2023/05/26阅读:15主题:橙心

治病治没了一套房

上篇文章我们从金融空转,聊了货币传导的滞后性,兼中产家庭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货币超发已经洪水滔天,但真淹到社会面,通常需要滞后至少一年。

所以现在应该多买资产,不管是优质房产,还是优质金融资产。然后就可以躺在上面,静静地等着 M2 灌进来,看着钱包日渐丰盈。

和时间做朋友

不过有朋友对文章后面提到的防守端里面,重疾险赔付的钱不是用来看病的,看病应该交给医疗保险部分表示有点没太理解。

今天就详细说说。


重疾险这个名字有一定误导性,让人以为是用来治疗重疾的。

其实它主要目的,是用来处理得了重疾以后的其他非医疗开销

最早的重疾险是南非心脏外科医师巴纳德发明。他发现自己救治的上百位心脏或器官移植病人,虽然成功的活了下来,但他们的家庭在财务上却已经宣告死亡。

医疗费用虽然由医疗保险解决了,但漫长的治疗周期,可能让家庭在数年时间内没有收入来源。

但很多支出是刚性的,比如房贷,比如孩子的学费,比如父母的养老。这些费用,医疗保险无能为力。

重疾险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收入中断的风险,为在重病深渊的家庭提供经济补偿。

雪中送炭。

所以,重疾险的特点是,一旦确诊保单中规定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就会直接给钱。

至于这钱是拿去治病,还是留给家人,亦或其他用途,完全没有限制,彻底解决家庭财务风险。


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其中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就是医疗保险的一种,简称基本医保。

基本医保保障面广,属于政策性福利保险,广覆盖,但水平比较低。

没办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覆盖加高水平是要钱的,现在社会还没有能力负担。

所以在基本医保之外,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配置额外的商业保险。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百万医疗险,就是典型的商业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都是报销制的,只能报销看病医疗的相关费用。

过了免赔额之后,花多少就对应按比例报销多少。报销费用不会超过看病费用,这在保险中是称为弥偿原则,也就是赔付不会大于损失。

所以医疗保险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看病。根据保险合同的承包范围,大病小病住院门诊都可以处理。

可以说,医疗保险让我们部分的实现了就医自由


那对于我们来说,重疾险和医疗险之间如何选择呢?

正确的答案是,不做选择,做配置

医疗险处理的是所有看病住院的医疗费用,大病小病都处理。

就像前段时间家里老人白内障手术,也报销了一大半。

如果只有重疾险没有医疗险,就只能自付,费用不菲。

但只有医疗险也不完整,万一得了重病,短期内没有了收入,还有恢复期的护理费用,以及房贷车贷这些刚性支出,都没了着落。

这些就可以交给重疾险。只要确诊,就拿现金赔付,解决后顾之忧。

所以两者保障的风险不同,不是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搭档

比如有 1 万块的预算,可以考虑三七开,三分给医疗,七分给重疾。

不过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说法,实际上需要结合每个人的财务状况、已有保障及抗风险目标做具体分析。

比如大家大都有基本医疗保险,加上各地的惠民保,医疗险其实已经覆盖的比较广了。

如果没有更全面或者高端医疗的需求的话,就可以多考虑考虑重疾险。

否则万一资金链出现问题,房子被银行收回,半辈子的奋斗,就真成了镜花水月,一场空了。

用赵本山的话说,这是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人还在,钱没了。

重疾险让我们可以实现,人还在,钱也在。


重疾险保额应该设置多少呢?

因人而异是最准确的答案。一个合格的保险顾问,会根据每个人家庭资产及债务组成情况具体分析给方案。

如果自己估算的话,建议是不小于自己年收入的五倍

各种肿瘤根治术后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少了。所以重疾应该至少覆盖五年的收入风险。

这里可以额外提一下香港保险的优势。

重疾险通常应该是保长期,因为越是年龄大,罹患重疾的风险也就越高。

一旦涉及长期,就应该考虑通货膨胀。二十年前的10万,和现在的10万,购买力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但国内的重疾险都是固定保额的,所以其实很难覆盖风险。

香港的重疾险都是保额递增的,能有效的抵抗通货膨胀

同时香港保险竞争激烈,所以保险产品保障种类更齐全,而且对重疾的定义也比内地宽松很多。

比如癌症, 内地合同明确规定必须已经扩散才能进行理赔,即癌症第三、四期才能理赔, 香港只要癌细胞具有增长和侵略的特征就可以理赔,即癌症第一期就达到理赔要求,真正实现有病赔付治疗。

否则就只是一笔抚恤金

这种差异是两地经济发展程度导致的,随着内地经济发展,相信保障也会越来越全面,但目前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香港重疾险的投资价值也非常高

生病赔付,没病储蓄。一辈子顺顺当当的话,80多岁退保的时候退保每均的回报率高达5-6%,比内地大部分专门理财产品都高。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两地产品设计的差异。

内地比较流行的是消费型重疾险,香港流行的是储蓄型重疾险。两者都是在各自的土壤内市场竞争出来的,在各自范围内有其合理性。

在内地买储蓄型的重疾险不合适,同理到香港买消费型的也不合理。

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地投资范围是内地证券市场,投资机会很少。设计成返还型的产品,会导致保费偏高,收益偏低,没有竞争力,所以内地流行消费型重疾险。

而香港保险可以全球投资,又因为保险产品周期长,无需像基金一样面对散户的频繁申赎,所以可以耐心的做长期投资,收益通常都比较高。

所以香港的重疾险都是储蓄型的。生病赔付,没病投资储蓄,一举两得

香港的保险市场比内地发达很多,千万不要轻易的认为一个更发达市场的主流产品,会比一个欠发达地区的要差。

这也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产和高净值人群,赴港买香港保险的主要原因。

还是那句话,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东西


关键词:医疗险 重疾险

推荐阅读

分类:

其他

标签:

金融

作者介绍

jetorz
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