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丝丝
V1
2023/01/30阅读:29主题:默认主题
人物传记:诗仙李太白
tags: 2023年 读书笔记 3⭐️值得 500文学 300历史 310传记 510小说
source: 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ce332740717c0f74ce320ee
作者: 李长之

【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
主要写了李白一生的大体经历,以及他的理想与抱负
【阅读目的】
-
李白是天才吗? -
李白也迷茫过,他是怎么度过的? -
既然他当官不顺,那他收入是啥?他吃啥?
【评价与推荐】
-
推荐值: #3⭐️值得 -
有情节,有依据,脉络也非常清楚,语言运用上也很平易近人 -
只是故事性稍差一些,细节的刻画与描写上稍少 -
第一部更宏观与客观,确实是更加全面作为一位传记作者的角度在叙述李白一生的;第二部更性感和感观,更多是作为一个粉丝的角度在称赞李白的 -
主看第一部就行,2 小时就看完了,第二部作为细节补充就行
【关联】
-
主题关联:人物传记 -
书籍关联:
【摘录与批注】
对李白的评价
-
书里对李白有一个特别棒的评价,我觉得确实是我们非常喜欢李白的原因,也正是李白区别于我们的地方
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然而有一个不同,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得厉害;悲,悲得厉害。
李白是天才吗?
-
不是,李白有天赋的成分在,但是后天的努力影响更大
他的写作也是很早的,他又有“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自叙诗 像《明堂赋》这样的堆砌而没有内容的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我们由此而知道他在少年曾有过一段刻苦的学习写作的阶段,否则他不会运用那样丰富的典故,并构成那样大的篇幅,李白少年时,曾经刻苦用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一生是在流浪中,如果不是早打下了基础,以后不会能写那样纯熟的诗歌。传说他逢见那磨针的老太婆的故事,也必定是由于他的用功而产生的。 在“如听万壑松”里,已见出他少年时有着高度的诗的技巧。 是在四川,他刻苦地读了书; 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可惊的自然的地步,大概一由于他那“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的坦白直爽的性格,二由于他肯向民歌(民间文艺)学习,一如他肯和民众做朋友(像村人汪伦、善酿纪叟等)。 李白的学习是不止一方面的,和他从民歌里学习得来的自然的风格相反,他又向魏晋六朝的诗人刻苦学习 他是不惜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李白非常喜欢读书。他在宫廷里,不忘读书,所谓“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简直读傻了。 他常常背诵古人的诗句,背诵时并加赞扬 不用说,如果他单凭才气,诗中的典故是不会那样纯熟而恰当的
李白也迷茫过,他是怎么度过的?
-
他不是度过或解决了迷茫的问题,他只是无奈的被历史洪流推动着向前了,既没有实现道家的理想,也没有实现政治的理想,最终沉迷在了酒中
在他政治的热心上升时,他就放弃了学道;在他政治上失败时,他就又想学仙;自然,他最后是两无所成,那就只有吃酒了。 一种比较成熟的政治愿望,是他在壮年时形成的。这一种学仙与从政的根本矛盾,此后支配他一生。 他还是要学鲁仲连,哪怕失败,也甘心。可是他在山东依然没有成就,也许只有他学的剑术是又高明些了吧。 可见当时的李白是过着稀里糊涂的日子,他还以为得意呢。 李白究竟是诗人。他在宫廷里不久,也就不满意起来,有点醒悟了。 巴不得还是赶快立功,赶快走掉吧——从政和学道的矛盾,又在这里发酵了。可是他是没法立功的 在野的李白就想在朝,在朝的李白却想在野 不过在这里也有与一般出身于中小地主的文人士大夫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之往上爬,乃是希望平地一声雷,一步登天,立刻有大富贵,和帝王几乎平等的——可是这样,就更不容易如意了。 学道与从政,本是他的两大起伏矛盾的要求,最后是承认都失败了,“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他晚年的心情是沉痛的:
既然他当官不顺,那他收入是啥?他吃啥?
-
不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 -
一部分当官的收入,但其实他当官不过 3-4 年 -
一部分可能是家族的继承,因为他刚出四川的时候“花了三下万金” -
一部分可能是朋友的接济 -
另外就是直接过穷困潦倒的生活了,尤其是后期的漂流生活,跟孔子在陈蔡时的生活相当了
从二十五岁到二十七岁,这期间曾经东游扬州(现在江都);那时他曾大量挥霍,一年之内,花了三十万金,都救济了“落魄公子”。 他们招待李白很好,所以李白的《忆旧游》诗里有“感君义气轻黄金”,以及“使我醉饱无归心”的话。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由于长期的漂泊,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由于没有产业 这一个时期,李白相当穷困,他说:“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送侯十一》)是说他在开封的时期就像孔子在陈绝粮的光景。又说:“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是说他在兖州接受一位去职的官吏的一件破棉袍,他竟要像战国时的张禄报答须贾似的不忘恩呢。他也去过陕西的邠县,但是“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得的是寂寞;而且,“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赠新平少年》),冻得冰冷,新旧朋友也都不帮忙——比在山东的景况还不如!
作者介绍

某丝丝
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