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
2023/03/07阅读:19主题:姹紫
《秦伯未中医入门》读后感
非常感谢捧友Reita向我推荐了这本《秦伯未中医入门》,让我读的酣畅淋漓,如丝般顺滑。这是我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书。是自参加工作以来用时最短完本的书籍,当然和各位大神无法比拟。接下来,我自己做个记录,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回顾。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中医入门书籍,但纯小白阅读起来应该会有一点磕绊,比较适合对中医有一点了解的朋友。全书结构非常合理,首先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然后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法则方法,最后是方剂用药,刚好贯穿了中医治病的整个过程。
理论基础
整体概念
中医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身体各脏器协调统一。个体内部是一个动态平衡,个体与自然也要动态平衡,如果平衡被破坏就要生病。同样,治病过程就是寻求新的平衡,通过调动身体各方面机能来影响治愈发病脏腑,充分发挥了整体动态的概念,这是与西医直接针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明显区别。
阴阳五行说
阴阳,只是个相对概念,并不那么神秘。比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升体表为阳,沉降内里为阴等等。阴阳是古人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道理去解释宇宙间一切事务的变化,如果你愿意一切事物都可以分阴阳。当然,细分下去还有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中之阴,如《黄帝内经》所言“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五行,是古人对易经在中医中的使用,了解易经的都知道金木水火土,中医将人体五脏与五行对应,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肾水。木生火,故补肝可养心(或肝病久了传心);水克火,故强肾可治心火(或肾虚会心火旺)......利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可以明了五脏强弱传化关系。同样,方位、季节、动植物、气味、颜色、音律、形体、七窍等都可分五行,如东方木,在藏为肝,在体为筋,在色为苍(青),在窍为目,在味为酸......
经络脏腑
每每读到这里都要惊叹古人的智慧。《皇帝内经》是以皇帝与岐伯对答的形式记录的,在那么古远的时候,他们就对人体有这么详细的了解,真是匪夷所思。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也有人将心包络称为脏,合称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五脏藏精,即五脏收纳精气;六腑主运化,即六腑消化运转精气以供五脏及全身之用。脏腑之间相互对应,心应小肠、肺应大肠、肝应胆(肝胆相照?)、脾应胃、肾应膀胱。脏腑之外有奇恒之府,形似腑而作用为脏,如脑、髓、骨、脉、女子胞(卵巢)。
经络为脏腑及各组织之间的连接通道,分正经、别经、络脉。正经为人体主干道,上下通行,由手(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俗称奇经八脉组成。别经,出入阴经和阳经之间,为中途联系通路。络脉,起于四肢末梢,循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有力支撑力了人体的活动。血液循行于脉内全身受其营养,气能改善血液功能帮助血液正常运行。这不就是我们生物课上血液中红细胞携氧运送营养物质到各细胞的过程嘛。当然,中医中气血的概念更为广义,这只是利于我理解,在学习中还要分清具体不同含义。气血通畅身体健康,气血不足身体虚弱,血凝、血滞、血瘀、崩血、气郁、气闭、气胀等均会产生疾病。津液,则有小便、汗、涕、泪、涏、唾等。
预防为主
中医讲究“治未病”,就是说治还未发生的病,就是预防。在生病初期治疗较易,等病情加深加重,用药仓促难治。《内经》言“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所以中医有治病养生之功。养生甚于治病。
疾病的辩证论治
辩证
望闻问切是中医检查的主要手段,通过望气色、精神状态,闻气味、声音,问症状、生活习惯经历,按脉切诊综合分析病因。感觉有点福尔摩斯探案的感觉。病因又归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主要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主;内因以忧思喜怒悲惊恐七情为主,兼痰、瘀、寄生虫等。六气七情各有不同特征表现。不内外因有金刃伤、烫火伤、虫兽伤、房室伤、中毒等。通过望闻问切获得症状后可进行八纲辨证分析归纳,八纲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它指示了病变的部位、征象及变化趋势。也有用六经辩症(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六经)、三焦辩症(上、中、下三焦)之法。 辩症后根据症状、病位、经历习惯等推求病机,即病因。知病因对后续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才能有的放矢,紧抓关键主要矛盾进行疾病根除。
论治
病症、病因得出结论后就可以探讨怎么治疗,选择治法。治法主要有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滋补八法。外邪犯表用法,有分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病于上焦用吐法,下焦用攻下;和解即调和、和缓之意;热症用清法,寒症用温法;肠胃壅滞宜消导,体虚血弱多滋补。
方剂
治疗开药需要有药方,药方中有君臣佐使配伍形成。君,即主药,针对病的主因、主症起作用;臣,即协助辅佐君药的药;佐,接近于臣药的药,协助君药解决某些次要症状;使,即药引子,协助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之处。此处,解释了“经方”和“时方”的区别。经方,即前人所著方剂;时方,为后来所做方剂。经方被无数人证明了其价值,但时方是随着社会发展有所更新演变的方剂,也有很大的价值。方剂根据用药多少和疗效快慢可分为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七类。按类型可分丸、散、膏、丹、酒、汤等。 《本草纲目》记载中药有1892种,民间陆续发现应用约3000种左右,主要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类。中药的产地、采摘时节、炮制方法对药性影响很大,所以大家日常应用中要明晰具体所需何种药物。如大家熟知的地黄,生地黄寒性,可凉血,体内寒性大者不可用;熟地黄温性补血,均可使用。文中记载了大量中药的气味、效能、归属经络就不列举了,需要我花时间了解记忆。 文末介绍了方剂配伍禁忌与用量选择,这应该是需要后续学习中结合实践慢慢摸索了。 读后感更像学习笔记了,大家将就看。有中医爱好者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