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啊热
2023/04/07阅读:48主题:雁栖湖
读《走出戈壁:我的中国和美国的故事》

Part1阅读文摘
1.混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无论走到哪里,随遇而安,不着急赶路。
2.如果权威是错误或愚蠢的话,就不应该服从。当然违抗权威有时要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阳奉阴违未尝不可。只有不盲从权威,才能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3.终于火车鸣响了汽笛,好像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个信号。瞬间欢声笑语变成了一片嚎啕,我的眼泪也不由自主夺眶而出,不可抑制,此时我才意识到我不但要离家远去,而且将很久很久见不到父母。“哐当”一声,火车开始移动,哭声更高了,有人撕心裂肺的喊叫爸爸妈妈。我泪流满面喉咙哽咽,透不过气和爸爸道别,只是拼命挥手。透过泪眼,爸爸的面容模糊了,只能看到他也在向我挥手,随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加快速度,他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从我的视线中消失。
4.老易: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好事会到头,坏事也会到头,不必悲伤。
5.我领悟到,人们不喜欢和自己不太一样的人。按照当时批评干部的说法,我们脱离群众了,所以到了批判的时候,同情我们的人不多。这场批判虽然荒唐,让我感到痛苦。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教训,他唤醒了我,让我认识到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广交朋友。朋友多了,领导就不太可能孤立我,找我的麻烦。
6.我告诫自己不能放弃,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能放弃。放弃就是对自己犯罪,我必须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等待下一次机会。
7.我想明白了,历史上有很多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乃至一辈子一事无成,这是命运使然,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如果哪一天机会来了,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而错失良机,那么只能责怪自己。所以我要不断学习,随时准备着,不辜负自己就好了。
8.批判揭露林彪的时候,有人说过一句话: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这句话很反映时代的特点,韬晦和伪装成了生存的必要。其实人人心知肚明,大家都想上大学,即使不想读书,也想回城。可是在那时的氛围当中只能当伪君子。
9.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轮到换班的时候,我爬上窖顶,通过观察孔,看到窖内排列的像矩阵一样的砖胚,烧的火红,构成美丽耀眼的画面。此时仰望天上的繁星,俯瞰脚下的炼狱,心想世界上有几个人可以看到如此奇特的景色。
10.没有钱交学费,学位计划只好泡汤,但是我决定还是要修这个计划上的每一门课。学位不过就是一张纸,没有它,我还是学到了同等的知识,问心无愧了。当访问学者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大学里的任何院系旁听任何课程,而且只要我参加考试,教授就会给我批卷子打分,无非是不进入学校的正式记录而已。
作为一个访问学者,校方或教授对我都有没有任何要求,我完全可以自由自在,轻轻松松的去领略美国的风土人情,多少享受一点美国的生活。而我每天埋头苦读,自苦如此,是否值得?还剩下半年我就要期满回国了,如何度过呢?
坐在教堂的长椅上,看着进行中的宗教仪式,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戈壁滩。五年前我还在那里当农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会来到美国。在最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反复提醒自己,自我放纵就是对自己的犯罪。基于这个理念,我从未放弃,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读书,才有了今日。现在如果松气的话,对不住对我寄予厚望的家人,也对不住我自己。我告诫自己,不能放纵自己,永远不能,我要把书读好,学位是给别人看的,学问可是自己的。(作者后来机智地变换迂回策略,通过亚基会给外贸学院发贺信的形式,给自己争取到延长一个学期的时间保障最后在美国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11.我的人生哲学是:试试总是无妨的。(和唐师的多看一二相通)
12.我的思绪漫游回戈壁。当年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寒风呼啸,我们都不得不忍受大自然的肆虐。此时此刻,恶劣的天气奈何不得我们,也挡不住车轮滚滚。这给我以极大的满足,对于美国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不值得感叹。对于我,这是难得的享受。人吃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
13.一天之内,我面见了六名世行的官员。最后的一位也是最资深的,他问我十年内的目标。我老老实实回答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么远。在中国我所做过的所有工作都是分配给我的,而非自己的选择,我的人生哲学就是不断的学习,做好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为自己设计未来是不现实的,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那么五年呢,他问道五年之内的目标是什么?我说五年对我来说也太遥远了,没有考虑过。他有些失望,盯着我问每个人都有野心,你的野心是什么?我确实没有想到那么远,也不知道我这辈子想干什么,我只知道学无止境。有了机会要把握住,没有任何人生目标,我回想起在戈壁所受的人生教育观。批判我有资产阶级人生观,读书就是想成名成家,就是有资产阶级的野心。如果说我以前还有点幻想,那次批判吓得我不敢再有野心了。我想笑太滑稽了,以前不许我有野心,现在这个人觉得一个人没有野心是不可思议的。我给了他一个不着边际的回答,我的野心没有止境。 答的好,他看起来有些满意了,但是你下一个职业目标是什么?他继续追问。我觉得好笑,想逗他一下,说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接替你的位置,可以像你一样问别人同样的问题。他哈哈大笑,不再追问了。
14.1881年沃顿捐赠给宾西法尼亚大学10万美元,相当于2018年的250万美元,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商学院,他称之为金融与经济学院,就是今天的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约瑟夫沃顿的意图是让学校灌输一种意识,在即将到来的商业领域的剧烈激荡中,有本事的和没有本事的人高下分明。换句话说,真正的商业领袖需要在面临困难挑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理解和驾驭商业周期。
15.在美国我深刻的感受到,不仅是人创造了体制,而且体制也成就了人。一个好的体制能够充分释放人的潜能,而一个不好的体制则抑制人才的发展。
16.我们开车去找砖窑,我曾在那里夜以继日,烟熏火燎的烧砖。现在窑已坍塌,剩了一座土丘,四周种着庄稼,刚刚长出绿苗,面积已经缩回到兵团到达之前的规模。环顾四周,我脑海里涌现出30多年前在这里生活的种种记忆。在这里我们葬送了青春,在这里长大成人,在这里体会生活的残酷。在这里希望变成绝望,也是在这里许多朋友被剥夺了未来,虚度了本应该在学校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17.我把越野车留给司机跳上二狗的摩托车后座,他小心翼翼绕开泥泞往前开直到在一个小土坡前停下,土坡上撒落着几栋破败老旧的土围子。“这就是翻身圪瘩”,二狗说。翻身圪瘩是1971-1972年冬季我们在这里打芦苇住的地儿,如今已面貌全非,站在那里,四面全是望不到头的沙丘和远处摇曳的芦苇。一切都一去不返了,剩下的只有这一片破败的废墟,遥远又触目惊心地讲述着这个地方曾经对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命运意味着什么!

Part2媒体及读者书评
环球商资:单伟建和同伴们集结在北京火车站准备远离家乡,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风沙、半拉子的草棚、吃不饱的粗粮窝头和在戈壁滩上收不回种子的耕作。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在自暴自弃的情绪里,这是《走出戈壁》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如果自己不倒,没人能将你打倒。
中国人从来就不怕吃苦,如果一个人能够决胜无人区,又有什么不能够战胜呢?正如哈佛深圳发展银行投资案例中引用单伟建先生的话作为卷首语:“一旦经历过艰辛,特别是饥饿,你就会觉得再大的困难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你学会了忍耐。” 其实就凭这一句话,我们对单伟建先生为什么能得到如此跨界的成功,能得出四点结论:一,单先生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二,有极强的抗压和变通能力;三,有极强的执行力;四,有超强的表述能力。更重要的是,失败只会带给他更深层次的研究、思考和改变,让他更有备而来。
珍妮特·耶伦:单伟建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攻读博士学位,我是他的学术指导教授。我吃惊地发现,他竟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小学之后整整10 年,单伟建再也没有机会上学。所有数学知识都是靠秉烛夜读、自学而来。渐渐地,我了解到一些他在中国独特和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我被这本书丰富的细节吸引了。它记录了单伟建与他那一代人共同经历的艰苦磨难,记录了他一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边想方设法找书、孜孜不倦读书的过程,也记录了他如何克服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走出戈壁滩,以及最终来到美国攻读研究生的传奇经历。
单伟建在短短十年时间从一个没有接受过中学教育、不懂英语的苦工,蜕变成美国顶尖学府的教授,这个路程实在是不可思议。 单伟建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更有意义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哪怕只是机缘巧合,也显示出中美两国走在一起将足以成就任何可能。令本书趣味盎然的是,它不仅讲述了单伟建个人的故事,还讲述了中美两国文化是如何在瞬间融合并成就了一个如此特立独行、奋发向上、足以代表两国真正精神的优秀个体。
唐师:该书前200页基本上就是作者的奴隶生涯,大致和大秦帝国之前的奴隶制时代奴隶的生活其实差不多一-这部分对于年轻的朋友是猎奇、是惊叹、是不可思议,是不可想象的外太空的故事,对于五十岁以上的朋友可能是忆苦思甜,是劫后余生的幸运和感叹。 后160页是命运的转机,是单先生不断靠个人努力开天窗跃向更高处的时代。单老先生文笔很好,经历也相当跌宕起伏,全书既是了解那段历史的快速科普读物,也是一本相当鼓舞人心的励志作品。 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单先生在戈壁滩的生涯,以及他未来的成就,可能会觉得一切苦难都微不足道,而未来谁知道是不是一切皆有可能呢? 永不灰心,永不放弃,永远努力,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机会如果来了,你才能抓住它;机会如果不来,你也充实地、满含希望地,而不是空虚地、抱怨地、牢骚满腹地度过了这一生。
猫和松鼠:我们不赞美苦难,但当苦难来临时,我们可以多看一二,幸与不幸,存乎一心,不是非要像阿Q一样从苦中觉出点甜来,但大可不必像祥林嫂一样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余生,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单老先生、唐朝老师的道路虽然很难复制,但至少可以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日拱一卒,不见得就会花开,但会增大看得见机会的概率,一天增大一点点,长此以往,看起来就总是好运气,希望之下的努力与不抱怨,大抵是个好东西。
回眸: 我也读完了《走出戈壁》,本人90后,对以前那段历史的了解也只是在读书时课本上的一笔带过,只知道那时候很苦,读后发现完全超出我的想象,也感慨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 印象里最为深刻的就是单先生因为年轻时热血未凉的一次举报,而错过了触手可及的进入大学的机会,那场一个人在深夜里的放声痛哭,以及终于得偿所愿之后骑别人自行车奔赴理想地的狂喜与失态。 他不是那种所谓的时代弄潮儿般的成功人物,仿佛机会也好,成功也好,都是理所当然的命运的馈赠。他痛苦,失落,几次沉浮,辗转在那样煎熬的时光中,在那机会极其苛刻稀少的年代里,能够交付出这样一份人生履历,就是凭借老唐所说的永不灰心,永不放弃,永远努力的坚韧不拔的心性。 这让我震撼又惭愧,比起能在那个时代里挣扎拼搏出一条出路的单先生,我人生中的那一点点坎坷迷茫又算得了什么,更别说他是无所有之中走出一条路,而我们前方至少还有老唐在引路。
邱格屏:尽管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对时代对制度对某些人的控诉,我在阅读时心情也一直保持轻松,但眼泪并没有少流。每当看到作者处于某种非人生活的状态——比如挖马铃薯时十月天睡在没有遮挡的坑里,修大渠连续31个小时不眠不休,打芦苇时以铺点儿芦苇的冰面当床……,我便一次次去确认作者当时的年龄,每次确认完,心便一阵生疼,眼泪扑簌簌掉下来,因为我的儿子此时正好是作者初到兵团的年龄,却是个偶尔还会跟妈妈撒娇的孩子。我在想:如果那个干活的少年是我的孩子,我是不是会疯掉呢?其实,谁又知道作者的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泪水打湿枕巾,多少次把即将滴落的泪水合着窝窝头一起咽下。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是不需要讲大道理的,它透过日常生活折射出人性。
我们随便问问身边的人有什么人生目标,大多数都能回答一二,但是,像作者这样为了目标去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的人不说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吧。作者对时间的管理体现在众多的细节上,比如他不愿意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浪费生命,只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点有收获的事情。除了阅读,作者也会花时间跟战友们聊聊天,也会在周末去连里或者团部串串门,但他的好朋友们都是经过甄别的,是“三观一致”的同路人。在内蒙兵团,绝大多数人的时光是需要被“打发”的,但作者不是,他是个时间不够用的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那个“一小时串门”的社交计划。为了“人缘”不得不“抠”出来一个小时,不能少,但也绝不能多。
然而,作者最令人折服的却是他对情绪的管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在别人对他的前途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的环境里,有好事,他提醒自己不要喜形于色,遭遇不公,他告诫自己在人前吞声忍泪,真是太为难他了。想想作者第一年被人从推荐上大学的名单上划掉之后那种锥心的疼痛,分明能感受到苦水流进他的心里,但他却要像没事人一样祝贺别人。那个暗夜里,作者应该成熟了好几岁。幸好作者是个高情商的人,不仅有悲天悯人之心,更有跟他人共情的能力,所以无论遭遇任何挫折,他都能理解和接受这种结果,对别人没有怨恨,于自己也不懈怠。
虽然作者在世行面试时说自己没有未来十年甚至五年的目标,但我却相信那一句“我的野心没有止境”。从成长的角度来说,人需要有目标,又不能有过于清晰的目标,要把目标永远都放在远处,又要每日都想着踮起脚尖去够着那个目标。因此,“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便是在为达成目标铺上垫脚石。人生其实是诸多偶然中的必然!表面上看,我们做了很多计划,最后都赶不上变化,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计划,我们甚至不能跟那些变化相遇。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提醒学生们:“做最好的自己,其他的交给上帝!”

Part3个人感悟
首先要感谢书房宝藏群里的房友们,我才能接触到这本好书。这本书有英文版和中文版,都是作者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单独写成的。中文版又有简体和繁体两个版本,本人看的是繁体版的。繁体版的讲述了几个特殊时期发生的一些事,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残酷现实状态:癫狂愚昧、贫瘠落后,无奈又心怀希冀。在那样几乎处于绝境状态的年代,作者永不灰心、永不放弃、心怀希望,永远努力等待并抓住机会,坚韧不拔地走出一条堪称传奇的人生之路,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启示:
永远不要放弃,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能放弃,放弃就是对自己犯罪。作者在那样一个几乎是绝境的状态都没有放弃努力,我们身在当下物质和文化极大丰富的时代有什么理由去放任自己不去努力改变自身所处的状态呢?作者经历的是没得选的时代,而我们是有太多选择了。觉得内卷或者精神内耗的时候,真的应该沉下心来想想作者在戈壁滩的生涯,以及他未来的成就,可能会觉得当前面对的挫折和迷茫都微不足道。通过这本书能够从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的经历中明白国家的稳定对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明白大众的理性对国家的稳定是多么珍贵。
在铺天盖地的黄沙飞尘中,在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单先生没有放弃。在戈壁养猪的原中国民航的飞机驾驶专家老易那里,他学到了,梦想的翅膀是折不断的。记住单先生这句话:“如果哪一天机会来了,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而错失良机,那么只能责怪自己。所以我要不断学习,随时准备着,不辜负自己就好了。”。还有唐师这句话:“永不灰心,永不放弃,永远努力,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机会如果来了,你才能抓住它;机会如果不来,你也充实地、满含希望地,而不是空虚地、抱怨地、牢骚满腹地度过了这一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走出戈壁》这本书是三月份看完的,最近几天刚看完作者另一本书《金钱博弈》,两本书分别讲述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两本书佐证了去年世界杯知名解说人贺炜说的那句话:“请不要相信,胜利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但请相信,世上总有美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哪怕粉身碎骨。”通过《走出戈壁》,我知道了单伟建先生在无人区历经磨难度过了六年的青春时光,最终走出戈壁。他在1980年成为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以后10几年在美国求学求生求职的经历,其实也是在一个“无人区”闯荡,只是和戈壁不同罢了,那里有开拓者的辛苦,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而在《金钱博弈》里,他讲述了自己作为新桥投资公司执行合伙人领导了对韩国第一银行的收购和改造,花了五年时间将其从濒临破产重建成一个健康、朝气蓬勃和不断增长的银行,中间也是历经艰难险阻,冲破重重障碍,最终将韩国第一银行成功卖给渣打银行,替投资人和韩国政府实现24亿美元盈利。
最后以贺诗人的另一段话向单伟建先生致敬,“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得那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想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是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候,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候,你发现自己咬着牙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单伟建先生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得以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不同阶段领略到了别样的风景。
——————————————————— 《走出戈壁》是亚洲知名的金融家、投资人单伟建先生撰写的一部回忆录。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个人成长经历,以“常春藤教授”收尾,回顾了自己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任教经历,篇尾定格在单先生在沃顿执教6年后,于1993年春天入职摩根大通,开启了他作为金融家和投资人的人生新历程。
作者简介
单伟建,学者和投资人,现任太盟投资集团(PAG GROU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留学美国旧金山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 教授管理学六年。1993年加入摩根银行,1998年成为美国新桥投资公司(Newbridge Capital)执行合伙人。曾带领团队相继收购并成功改造韩国第一银行及深圳发展银行,两个投资项目均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经典案例。新桥更名为TPG亚洲之后,任TPG资深合伙人。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