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帅
2022/10/16阅读:19主题:红绯
2022年我悟到了什么?2月份
去年在flomo笔记软件上记录了52万字,文献阅读输出笔记 30万字(机器翻译转变笔记为主),加上微信读书等其他平台累计约有 90万字的想法,四舍五入,写了小100万字。。需要花时间整理下,show my work。
文字塑造我的生命。回看文字,发现我主要关注的内容为健康(尤其是健身)和认知科学内容,即健身健脑。
主要关注内容为健身健脑,那输出的方向也可以定位健康(健身)与心智改变。
我对这两方面主题也很有把握。我是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有扎实的健身理论基础。同时我也有健身习惯,当过健身教练,不全是纸上谈兵。
于心理学而言,我三年前就开始了解认知科学,常年泡在开智学堂,培养了我对认知科学的感性认识。研究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思维、阅读能力也让我能够了解健康、认知科学的理论前沿,用理论更好指导实践。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知易行难。伟大的作者之所以伟大,可能恰好是他们做了普通人没有做的小事。
《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在采访中提到,他在写作时,每张卡片都要修改三、四次才会放入文章;大才子苏东坡,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但在科举考试时也反复修改文章;诺贝尔奖得主费曼,虽不是作家,写报告时也是兢兢业业,当年撰写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报告,前前后后改了27稿。更匪夷所思的是,最终用回了第一稿。
和前辈们一比,我确实太懒了,缺乏工匠精神。
西蒙于我,高山仰止。西蒙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心理学终身贡献奖呢?每个奖项于常人来讲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而西蒙却登山了一座又一座山的高峰,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最近我想通了,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如果运动员能登上珠穆朗玛峰,那也就能上乞力马扎罗山,而且并不需要再花费和准备登顶珠峰的时间。
无评估,不康复。
运动康复有句话,叫做无评估不康复。其实可以扩展到生活中:无评估,不生活。
现在社会上信息很多、技能很多,我们需要评估下再进行学习。
评估主要有两种,一种看这种技能的使用频率,一种是看这种技能的重要性。
人有情绪,情绪不好,能力再强也干不好事情。要是一个人不喜欢学习,智商再高,考试也可能不及格。
我们都想做感兴趣的事情,可感兴趣的事情从何而来,感兴趣的事情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先天的优势和后天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一个人身高一米八的人可能比一米七的人更容易喜欢打篮球,可这也不是绝对的,小托马斯身高只有一米七,也成为NBA 球星!
说服一个人有多种方式:故事形式、理论形式以及行动方式。
小说、广告惯用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科研论文擅长理论,用逻辑和实验数据说服我们;游戏喜用行动,从最简单的关卡开,让我们先尝到甜头,慢慢上瘾,摆脱不掉。
三种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常常共同发力,相互影响。故事常常冲锋在前,因为上古时代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听故事。骗子甚明此道,用一个个故事骗取他人的信任和金钱。理论准确,可总是太干瘪,难以被人接受。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合适的道理,之后再用故事包装,感染人。而行动也需要理论的指导,让行动动力更足,阻力更小,更容易行动起来。
为什么我对自己的专业内容——运动生物力学提不起兴趣呢?或许是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谈论,或许是少了同伴?
学习认知科学三年了,我能有什么可以输出的成果呢?或许可以制作常见的认知偏差清单,帮助自己思考。
如何在社会上有效的学习?
学习精进靠的是事上磨练。学习要有目的,要设置必要难度。
传统学校里的教师、教室,同学,教材,考试仍然有效。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扩展每个要素的概念。
教师不再是持有证书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不必站在我们面前,也可以是互联网大洋彼岸的导师,甚至是已经躺在书中的前辈;
同学不一定是和我们学习一样课程的伙伴,可能只是偶尔交流的朋友。
教材不再局限于书本,还有前沿文献、科普著作,甚至是从生活这本无字天书中学习。
测试不仅仅是考试,也可能只是回忆前天的内容,或者是写一张卡片。形式不重要,关键让思维菌群将知识消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分,变为自己的血肉。测试也可以是一份撰写一份领域内的报告。
上网好比喝酒,量太大会吐,可吐完第二天就忘了,回来继续喝。
我之前学习解剖列车、DNS 没有实操,只是看书看视频,学习效果很差。
健身应该更多的体会感受,体会心流,体会内心的感受,才更容易养成习惯。
怎么学习?要实操,如果不能实操就要不断检验理论,可以先去知乎上回答问题,积累经验。
最近有个感受:信息不重要,人更重要,人也不重要问题更重要。我可以整理一个问题库,时不时把玩下,磨炼自己的大脑。比如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现在问题,搜集资料时,才能有的放矢。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