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和他的朋友们
2022/01/08阅读:78主题:自定义主题1
魔王冷饭||#015 魔王继续私享干货:资源取舍战略;给自己支个小摊;战略思维下沉;知识的乘数概念
#经济学#
一图看懂经济学的流派与传承。 绿框是经济学大革命。

公测当然便宜,会一直涨价的,你们来就是抓住笋盘了,我也能尽量让更多的人体验一下,提问付费不付费看大家,不强求,有些问题要详细解答的可以付费。 有群啊,私信我,我拉你。
不要降价,这种行情其实不适合卖房,我们都是上涨到高点卖的,当然我们是纯投资,有战略定力。 实在要置换也不能降价,先观察市场再定,慢慢卖,反正别亏了,所谓卖房就是找接盘侠的过程。 当然换内环次新了,要淘笋的,新房将来赚的没有二手房多的,买新房就是处女房情节,新房一堆没必要附加的东西要你掏钱,但是当你买了之后,你的房子马上变二手。
Xyk知识,先学点基础,泡泡51,飞客茶馆,积友之家等这些论坛,再加上自己实践就行了。

#牛哥干货#
战略就是资源的取舍。
人类都是互相依赖的,我们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在享受别人的服务。 比如你上班,必定是生产某种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务员也是如此。
然后你拿着服务别人后获得的报酬,再去买苹果,看电影,难道这能说小贩和电影院收割了你吗?
难道你要自己去种苹果,拍电影?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的时间很宝贵,挣得多,那你家就应该请阿姨,节省的时间可以让你挣的更多。
这就是「比较优势」。
一次,在哈尔滨火车站,有个VIP候车室,当时是20块还是多少,我就买票进去了,空间和座位都非常好,有热水,优先上火车,而且安全得多。
区区20块,就拦住了好多人。
什么叫值,这就叫值,而由于国人刚刚才富起来,对这种钱往往觉得是冤枉钱,典型的屌丝思维。
到知识付费这块,就更想不清楚了。
这些通通都是利用比较优势原理,而且是在大多数思维没转变的时候,提前获得一种优势。
我个人每年在知识付费上花几万块呢,主要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时间不够用,看不过来。
知乎live这种垃圾就别看了,罗辑思维我也一个没订,订的都是非常小众的东西。
从消费来说,我也是使用前面讲凤变冰的那个“「加减乘除」”法则。 就是如果你每天使用频率特别高的,比如手机,你可以适当用好一点的,这个“好”指的是软硬件好。
频率低的就买差一点的 还有一些用处不大的就别买了。
记住,「你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不够的」。
你的资源一定是通过“加减乘除”形成一个最优的阵型,这个底层原理也是放弃的力量。
足球队那也是这样。 买房子,也是这样。
举个例子,以前,我有个同学,就是花很多钱在电脑上,他就是爱好这个,别的可以少花钱,但是电脑一定是用最好的。 别的他也不擅长,比如编程。
他就把资源用到他最擅长的地方。
结果呢,他就能领先别人一步,后来还给媒体写测评,挣的钱足够他投入下一轮,也成为电脑达人,颇有名气,同学、老师、厂家都会找他。 最后,工作去了建行。
就从一个「消费观就能看出,战略就是资源的取舍」。
别说买房了,办企业也是这样。
“加减乘除”看似简单,仔细思考,灵活运用,会有奇效。 这些是不可能在公号上讲的。
#牛哥干货#
给自己支个小摊子
郭德纲还没出名的时候,为了生活,还和商家合作,把自己一整夜关玻璃橱窗里,做真人秀,挺屈辱的。
当时,相声也不景气,他有一段时间是在于谦所在的团里演出。于谦是有正式编制的,但是当时相声是真不景气,所以很多时候是去农村演出,辛苦不说,也挣不着什么钱。
但是老郭在茶馆支了个小摊子,经常去演出,钱也挣不了多少,但是就这么干着。后来,于谦那个团演出也是越来越少了,郭德纲就说,谦哥,我那有个小摊子,你要是不介意,那去我哪儿说相声去。得,于谦反正也没事做,就去了。
去了之后,其实生意也没多好,据老郭讲,最惨的时候,下面就一个观众。可是,这个世事难料啊,这一不小心就火了。后来还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一票难求。您说说看,要不是郭德纲之前就支了一个小摊子,这后面就没这机会了。不过,这老郭后面找的这老婆,不简单,就是这老婆(不是郭麒麟他妈)的父亲是天津数一数二的大水果商,着实帮衬了不少。
各位有心的,也可以给自己支个小摊子。
文笔好的,可以做自媒体,写写鸡汤,那也是挣钱不少的,平均阅读做到5000,底部广告一个月1000多总有的(广东话叫毛毛雨)。这不是大头,大头是自己接广告。
写楼市的,可以专注细分市场,你就写某个城市,甚至某个区域,比如环深、燕郊,就从一个区域做起,还能写写家长里短的事情,那客户精准度是很高的,后面给楼盘,商家做做广告,收入也是不错的。
有个技能的,可以做做知识付费,录个教程,视频之类的,先混到圈子里做个KOL,然后再卖卖课,做做直播也是极好的。
对xyk感兴趣的,就是撸个羊毛,卖个机子,开发衍生业务,一年20万总能搞到。
时间多的,就开个民宿,二房东之类的,研究装修,客流,可以和旅行社合作。
码农嘛,其实路子广的很,有个网站就是让人下电子书,16年还是个小pp,17年在某搜索引擎都是前几条,懂行的都知道,不少赚啊。 另外还有工具,电商,游戏。
先支个小摊子,挣点钱,说不定将来从这里能拓展出别的路子,万一火了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技能越不可替代,越新,就越不容易失业,因为年纪大的人也干不了
转: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等你努力想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已经太老而无所作为了。
有个兄弟跟我说,老兄,我已经30多了,没干你说的那些在20多岁该干的事,咋办?
我说,没办法,兄弟,已经错过季节了,你认命吧!不辉煌你也能活得下去,没啥大不了。
阶级固化带来的额外副作用就是,新一代年轻的优秀学子有了更多的积累和锻炼,让他们的战略思维进一步年轻化。
在父辈们的指导下,在选择工作前可能很久,他们可能提早一点知道自己到底要选择什么行业并为之付出奋斗。
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完全了解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并且能够站在战略制高点进行选择。
选择公司的时候,不仅可以判定公司的战略和自己的是否相符,还能够通过业内评价和前辈们的彻夜长谈,来判定一个公司值不值得自己跟。
这些关键点,在十年前难以置信。那个时候大家还是憧憬着有份工作就签,勤勤恳恳工作就能得到回报的日子。
钱的差距不可怕,富足有富足的活法,没钱自然也有没钱的活法,但这种思维差距,直接带来了战略思维的差距。
而「战略思维下沉的越早,就越会让你的选择变得“成功率更高”」,这是一个乘数概念,更早,更高成功率,带来的就是阶级的成倍撕裂。
这也就是原生家庭积累的巨大作用。一个人能“逆袭”的时间,也就20到37岁顶天了。而大部分人则由于缺乏优秀原生家庭积累而白白错过了这一时间,导致50岁还在拎着包跑业务,我们的“战略思维”也仅仅是其中一块而已。
像我之前在微博看到,一个四十五岁的体制内员工混的如鱼得水,然而等他明白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虽然他明白怎么往上爬,怎么平衡关系,怎么做到识人,但是这辈子他也没有机会掌握权力了。
如果有一天,这个战略思维意识下沉到了他高中时代,那么被前辈指引下的学业差距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当一部分孩子都能通过战略思维构筑自己的学习曲线,那么这种“会学习”就会成倍的拉大差距。
幸运的是当前社会,还没有撕裂到这种程度,这种能力,也只是一小部分在外人看来“没有太努力就获得了成功”的神童。
希望我们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或者,那一天到来之前,社会真正让我们都认命,就和美国欧洲一样,承认差距,承认自己这辈子的位置。
反正不用很努力也能活下去。
做事浮躁可能将来在考试上会吃亏,就是考试不能反应她的真实水平,这方面要训练一下。
才这么大,兴趣都是不真实的,能自己看自己学进去,吃了苦还能坚持的才叫兴趣。
金融是经济学子类,可以先从基本的经济学读物开始,再看看货币,证券,保险相关的通俗书籍,有个证书叫CFA,可以参考相关内容。
法律背的东西比较多,还有案例,和人的心智有关,太早不合适。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石,从这方面通俗读物开始吧,比如《诡辩与真相》,《一课经济学》,《魔鬼经济学》,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整个人生都很有用。
厚积薄发,有经济学基础,看什么东西都是秒懂。
#牛哥干货#
战略思维,说的有点高了。
通俗的说,就是「对社会理解的深度」,这样就形成了眼界,每个人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
穷人,容易在认知上被锁死,因为家庭对这个事情上的认知并不高。往往会追落后,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一线的精英已经慢慢开始抛弃的,穷人还当一个宝一样。
因为父辈本身眼界不高,即使你上了大学,同学们,无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对社会都没有认识,眼界都不高。如果不是特定情况突变,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这些特定情况可能是名师指点,环境所逼,极少数能自己悟出来。
一般来说,读大学或者当兵,出来打工的,做生意的眼界还是会提升很多。很多优秀的人都出自这些群体。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很多小地方出来的(我也是),我的朋友,回忆起来的时候,当初都没有买房的意识。
对于城市的选择,大学专业的选择,行业的选择,对象的选择这些关键节点没有概念,这些选择都是“乘数”,积累到后来,差距越来越大,等到明白的时候,人已经太老,无力改变了。

#牛哥干货#
知识是个乘数概念
了解汽车的朋友应该知道,汽车品牌非常多,各种车型也非常多,如果你对汽车没有一点点概念的话,尽管你坐车、打车、在街上、在停车场看到很多汽车,你基本还是熟视无睹的。
但是如果你一旦对汽车有了一点点概念,开始认识一些品牌,那么你对于汽车的知识会非常快的累积。这些积累,就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坐车、上街看到的车,电影里看到的车,都会成为你汽车知识的输入来源。
知识也是这样的,一开始要开启一个大门,开启了一扇门之后,平时的积累就会快很多,是乘数,甚至是指数的的概念。
所以,史书上讲诸葛亮,说诸葛亮看书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这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就是先弄懂框架,然后在日积月累中丰富细节。
对于优质的知识付费,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
是的,我们付了一些钱,但是我们收获的是日积月累、点滴的知识。 而没有找到这些知识源的人,最大的损失,其实就是自己的时间。
因为这些日常的时间实际是被浪费了,等到三到五年之后,与别人的差距拉开的很大。
开启大门,很重要。
军其实不能写回忆录的。
只算房子的话,A8.5以上,不到A9。
大学就开始靠互联网挣钱了,持续至今,这是轻资产。
买房简单的说说。
05年一开始买房,就是直接上两套,后面就是持续买,08年抄了大底,12年刚需挤压产生了一波行情。
14年连开发商都悲观,当时就裸奔式买入,光15年就净挣了1千多万。
lp有家公司,白手起家,好的年头挣的比较多,以前群里发过截图。
我理财做的比较杂,09年阴差阳错买了一个公司几百万的股权,持续有分红,就没卖,这块不到一千万。
工资忽略不计了。

换的太频繁了,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任何一个行业,没有1万小时的积累是没法打穿的。
所谓打穿,是专业知识,人脉等,就像打井,打穿了才能出水。 为什么你会这样呢?
你没有一个自己稳定的现金流,就应该自己支个小摊子先做,还是互联网,获取现金流。
房产的资产增值很快,可以重点关注。
后面就重点在打穿,从成为一个领域的行家开始。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