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先生
2022/03/23阅读:467主题:红绯
2022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各专业调剂信息(含数学专业)
2022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各专业调剂信息(含数学专业)
根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21〕2号)文件精神,我校预计部分专业可接收调剂考生,正式调剂信息以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调剂服务系统”中正式发布的信息为准。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考生调剂到我校。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拟接收调剂学科专业(见附件)
二、调剂要求
(一)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详见我校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二)满足A类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三)其他相关要求详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21〕2号)。
三、调剂程序
(一)请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 (http://yz.chsi.com.cn) 开通后,及时登陆该系统填报调剂志愿;
(二)我校将向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发送“复试通知”,考生需在调剂系统中确认接受复试通知,并按通知要求与拟调剂学院具体负责教师取得联系,根据拟调剂学院复试实施细则要求参加复试;
(三)已通过复试等相关考核的考生,我校将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发送“待录取通知”,考生需在调剂系统中确认接受待录取后,方可完成调剂流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处
2022年3月22日
2022年理学院招生目录
学校简介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建校70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龙江沃土,深耕机电行业,矢志艰苦奋斗,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办学特色鲜明的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黑龙江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于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同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入选首批“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18年,入选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行榜;2020年,入选黑龙江省首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行榜;2021年,“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行榜。
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西、南、东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63.2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98.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67.1万册,电子图书243.3万册,电子期刊59823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专任教师16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防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15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省级青年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9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000余人。
学校设有12个学院、1个教学部。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2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8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0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布局5个、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5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获评B等级(全国前20%~30%);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门、省级一流课程47门。
学校现有2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有“电介质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型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效切削及刀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部委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7个;有“黑龙江省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先进加工技术及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复杂智能系统与集成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石墨-石墨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20个。主办有《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科技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4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3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86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26项。累计科研到款4.44亿元;获科研奖励102项;授权发明专利1063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408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2091篇。
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不断拓宽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渠道,现已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的7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70多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培养了以院士、将军、企业家、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为代表的20多万优秀校友,被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和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发扬优良传统,聚力内涵建设,加快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向着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断前进,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理学院简介
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院于2017年在原应用科学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学院设有数学系、物理系,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6个本科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余人。
学院建有大珩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复杂系统控制与仿真等6个研究所,基础物理与技术物理等6个实验/实践教学场所,实验室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均为近几年购进的新设备,能够满足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专业实验教学以及全校本科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工作需求。
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学院现有教师133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6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中青年专家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龙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1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2人、后备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创新人才5人,校青年拔尖人才4人,理工英才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优秀教师1人、师德先进个人3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级学会理事3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4人、常务理事6人;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副编辑3人、国际学术期刊长期审稿人20余人。
学院秉承老校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大珩先生“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多科互用、形成特色,卓越人才、亦能亦德”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德国洪堡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1项、国家部委基金近20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厅局级项目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20余篇,出版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理学院的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波兰、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相应学院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并与其中部分高校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和实质性合作。
理学院承担着全校七分之一以上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关键部门。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学队伍,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是学校强化基础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院在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在线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个。近年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特别是,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习与科技竞赛活动,努力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物理学术竞赛、光电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为学校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的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以“大珩精神”为引领,着力培养“双实双崇”的理工品质。秉承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发展理念,一手抓标志性成果、一手抓内涵建设。实施“仰赖大师、科学谋划,立足龙江、搭建平台,汇集人才、共谋发展” 的战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致力于把理学院建设成为“学校满意、社会认可、师生员工引以为自豪”的理学院。
作者介绍